想通這一點後,李誌堅就開始思索起手下幾支部隊的結構來。
首先是幾部的主官,馬鳳崗比較穩重,可攻可守,能力平衡,用在什麼地方都比較放心;李傑比較悍勇,屬於猛將類型,敢於嘗試挑戰,有時會有衝動,但是能以大局為重;程繼賢屬於儒將,柔中帶剛,帶出的部隊非常有韌勁;謝致遠屬於統戰人才,部隊跟著不會有大損失,可以處理好複雜環境下的敵我、友軍關係,向外發展往往能帶來驚喜;馬福麟有馬超的樣子,是最好的前鋒人員,敢打敢衝,部隊都稱為虎頭軍;於鎮河思維細膩,籌算在前,用兵以廟算為主,有統領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現在又有了馬法五,馬法五他也比較了解,保定軍校炮科出身,從小兵做起,一步步當到軍長,一直在艱苦環境下作戰,但是始終沒有消極悲觀,雖然作戰沒有亮眼的表現,這與他比較拘謹的性格和一直手中的牌不好有關,他相信將40軍加強後,馬法五會給他帶來驚喜。
他沒有算薑玉貞,因為薑玉貞已經不算直接帶兵的將領,現在已經是作為第八集團軍副司令的存在。
這些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作為主官,將他們的性格融入到了部隊的建設中。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部隊的性格會越來越固定,未必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還是按照傅存懷說的,將新鮮血液注入,可以來給部隊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不過軍一級關係重大,暫時絕不能動,師級和旅級暫時也都在整編之中,主官調動,會直接影響部隊的整訓工作,還是暫時不動為好。
那就從團一級進行調動,經過兩個人商量,最終決定每個軍抽調五個團級軍官,這樣對於部隊戰鬥力的影響也不大。
李誌堅和傅存懷一起草擬了命令,從43軍、102軍、103軍三個軍以及三個未有軍的番號、卻是享受軍一級待遇的師中,各抽調五名團級軍官到一戰區的作訓處、情報部和通訊處,負責起一戰區的作訓、情報、通訊機要工作。並從集團軍特戰隊中抽調一個大隊長白建勳到一戰區來協助傅存懷工作。
而接替各部的軍官的人選,最終主意隻能再次打到特戰隊的頭上。
李誌堅決定再從特戰隊抽調三十名軍官到各部之中,填補空缺下來的職務。
並且定下這種調換將成為之後的常態,暫時先讓集團軍特戰隊成為他的軍官搖籃。
為此,隻能將特戰隊縮減一部分,先將軍官們分流出去,留下級彆低的士兵和部分骨乾軍官,下一步還要縮減,底線是500人,隻要達到保障司令部的安全和開展部分特殊偵查任務最低要求,待到戰事基本穩定後再進行下一輪的篩選重建。
通過這種調整,讓李誌堅保證他所轄部隊軍官的來源的多元化。經過傅存懷的提醒,他也意識到了單純從各軍中提選軍官,容易滋生山頭主義,這樣最少讓軍官來源有了兩個來源渠道,一是各軍內的軍官,另一個就是集團軍的直屬部隊,直屬部隊一般隻對他負責,可以一定程度上稀釋山頭主義的味道。
在商量完這些之後,傅存懷又提了一點,要創辦軍官學習班,在團級以上軍官提拔晉升之時,進入戰區或者集團軍主辦的學習班中,一方麵提高軍官的素質,另一方麵還能借機考察軍官,查看各部推舉軍官是否客觀公正。
創辦軍官學習班這個事,在武漢會戰時,守衛馬當要塞的16軍軍長李韞珩給玩壞之後,大多數人不敢輕易再舉辦。此時傅存懷再次提出,讓李誌堅也有點為難,猶豫要不要施行。
不過傅存懷隨後的一句話就堅定了李誌堅的決心:“要施恩於上,否則各部軍官隻知本部長官,而不知還有上矣。”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