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闈再啟,京城貢院門前朱紅榜文隨風輕揚。
張帆身著簇新的月白長衫,指尖拂過榜單上"探花郎張帆"的墨字,眼眶驟然發燙。
三年前被撕碎的夢想,終於在這一刻重見天光。
人群中爆發出歡呼,蕭逸美攥著祈福香囊擠到前排,淚水奪眶而出——她分明看見榜單旁,太子身著便服朝他們含笑點頭。
那日救下太子後,三人輾轉進京。
太子憑螭紋玉佩聯絡舊部,成功平叛回宮。
蕭逸美懷中的密詔殘頁成了扳倒孫有財的鐵證,當鹽商鋃鐺入獄的消息傳來時,她在大牢外燒儘了當年被賣的賣身契,紙灰化作白蝶,翩躚著融入晚霞。
"探花郎,皇上召見!"
宮侍的傳喚打斷思緒。張帆轉身正要隨其入宮,卻見蕭逸美突然臉色煞白,死死盯著街角的老嫗。
那老嫗鬢發斑白,手中搖著的撥浪鼓與她記憶裡母親的遺物一模一樣。
"阿娘?"
蕭逸美踉蹌著撲過去。
老嫗手中的糖畫竹板"啪嗒"落地,渾濁的眼中湧出淚水:"美兒...真的是我的美兒!"
原來蕭家落敗後,父親悔恨交加客死異鄉,母親一路乞討尋女,竟在京城重逢。
宮牆內,皇帝展開張帆的策論,龍顏大悅:"此子既有匡扶社稷之才,又存俠義之心,當配..."
話音未落,太子已捧著聖旨疾步而入:"兒臣懇請父皇,賜張帆與蕭氏完婚,欽點探花郎為巡鹽禦史,徹查鹽政積弊!"
——
殘陽如血,浸透巡鹽禦史府的青石板。
蕭逸美踩著滿地碎瓷衝進正堂,隻見張帆趴在書案上,胸前的官服被鮮血染紅,手中緊攥著半卷賬冊——那是他冒死搜集的鹽政貪腐證據,墨跡未乾的紙上還留著"太子太保"四字。
"夫君!"
她撲過去抱住漸漸冰冷的身軀,指尖觸到他後心的劍傷,深可見骨。
書案上的銅鶴香爐歪倒在地,香灰裡埋著半枚熟悉的梅花印泥,與當年科場舞弊案的印記分毫不差。
屏風後突然傳來衣袂破空聲,三名黑衣刺客持劍襲來,為首者袖口露出的玉扳指,正是太子太保的心腹標誌。
蕭逸美將賬冊塞進貼身衣襟,抓起張帆腰間的禦史印砸向刺客。
玉印在地上摔出裂痕,卻為她贏得喘息之機。
她滾到牆角,摸出當年救太子時藏下的銀鈴,鈴舌在口中發出隻有毒蛇能聞的頻率。
瞬間,房梁上垂下數條花斑蛇,纏住刺客腳踝嘶嘶吐信。
"撤!"為首刺客驚怒交加,揮劍斬斷蛇身。
蕭逸美趁機撞開後窗,抱著張帆的屍身跌入庭院荷塘。
冰冷的湖水讓她瞬間清醒,想起張帆臨終前在她掌心寫下的字——"宮"。原來太子太保早已與殘存的鹽商勢力勾結,甚至連宮中都有他們的眼線。
三日後,張帆的葬禮在京郊舉行。蕭逸美一身素縞,跪在墳前點燃賬冊殘頁。
火光中,她看見太子帶著禁軍匆匆趕來,龍袍上還沾著晨露:"蕭氏節哀,朕已下令徹查..."
話未說完,她突然從孝服中抽出染血的禦史印,高高舉起:"陛下請看!這印上的指痕,正是太子太保的獨門武功所致!"
禁軍嘩然,太子臉色驟變。恰在此時,遠處傳來鐘鳴——宮中司天監急報,夜觀星象見貪狼蔽日,主朝堂有巨蠹。
蕭逸美望著天邊的殘雲,將染血的賬冊碎片塞進太子手中:"張郎用命換來的證據,陛下若不肅清吏治,如何告慰亡魂?"
月色爬上墓碑時,蕭逸美獨自坐在墳前,展開張帆未寫完的家書。
信中他寫道:"待鹽政清明,便與你歸老江南,種一池蓮花..."淚水滴在紙上,暈開的墨跡竟化作一朵含苞的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她握緊禦史印,指腹摩挲著夫君的名字,眼中燃起與當年被賣時同樣倔強的光——這一次,她不僅要為夫報仇,
更要替他走完這條肅清貪腐的路。
——
深秋的刑部大牢寒氣徹骨,蕭逸美扶著微微隆起的小腹,指尖撫過鐵欄杆上的鏽跡。
太子太保被鎖在刑架上,卻仍獰笑著:“你以為憑那些殘頁,就能定我死罪?”
她不答,從袖中取出張帆臨終攥著的半卷賬冊,在燭火下展開——泛黃的宣紙上,鹽商往來的密信與官印赫然在目。
“你勾結鹽商,私鑄假鹽禍亂民生,更在科舉、宮變中插手布局。”
蕭逸美聲音發顫,卻字字如刀,“張郎追查真相時,你派人暗殺,還妄圖栽贓太子!”
話音未落,腹中突然傳來胎動,她踉蹌半步,卻死死撐住桌案。
獄卒慌忙遞來軟墊,被她抬手拒絕。
“證據確鑿,你還有何話說?”
太子怒拍驚堂木,龍袍上的金線在燭光下泛著冷光。
太子太保正要狡辯,牢門突然被撞開,一隊禁軍押著渾身是血的師爺闖進來。
師爺顫抖著呈上賬本:“大人...這是他貪汙的總賬,還有買凶殺人的手令...”
蕭逸美望著那本布滿血指印的賬本,淚水奪眶而出。
原來張帆遇害前,早已將證據副本交給親信,輾轉由師爺冒死帶出。
她輕撫腹部,對著虛空喃喃:“夫君,你看見了嗎?”此時,太子突然起身,將尚方寶劍重重拍在她麵前:“蕭氏代夫申冤,忠烈可嘉!朕賜你全權徹查餘黨,若有阻攔者,先斬後奏!”
此後數月,京城掀起肅貪風暴。蕭逸美拖著孕肚穿梭於衙門之間,每處置一名貪官,便在張帆墳前插上一朵蓮花。
臨盆那日,她仍在審閱案卷,劇痛襲來時,手中朱筆在卷宗上暈開一朵血色紅梅。
當嬰兒的啼哭響徹產房,她抱著繈褓中的孩子,在丈夫的牌位前鄭重起誓:“我們的孩子,定會繼承你的風骨,護這天下清明。”
而在太子的默許下,蕭逸美將張帆搜集的證據編纂成冊,刊印分發給各地官員。
冊子扉頁上,她親手題字:“以血為墨,以骨為筆,書儘蒼生正道。”
春風再臨京城時,百姓自發在張帆墓前種滿蓮花,微風吹過,千畝白蓮搖曳,恍若當年那個在雨中救下紅顏的書生,從未遠去。
喜歡快穿路人就要隨心所欲請大家收藏:()快穿路人就要隨心所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