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誇讚之後,他忽然傾身靠近,壓低聲音神秘兮兮地問道:“那你既然不討厭烏鴉,晚上我就帶你去爬樹怎麼樣?“
他的眼睛裡閃著孩子般淘氣的光,“那烏鴉生了一窩小烏鴉,咱去偷一個來養著。”
時初一原本沉浸在悲傷情緒中,被這突如其來的提議驚得張大了嘴:“啊?”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偷,偷烏鴉?”
楊誌曄故作深沉地摸了摸下巴:“其實也不能說是偷,畢竟那烏鴉窩已經在我們家定居好幾十年了,從你舅姥爺那一輩就開始有了,子子孫孫的都在那裡。”
他越說越起勁,仿佛在闡述什麼偉大計劃,“我們隻是去看望一下鄰居,邀請它們下來做個客!你有沒有興趣?”
時初一還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猶豫地問道:“真的可以嗎?”
他腦海裡不禁浮現出被烏鴉群起攻之的畫麵,不會被啄得滿頭包嗎?
楊誌曄笑了笑,語氣輕鬆:“明天去試試不就知道了。”
他轉頭看了時初一一眼,意味深長地說:“人要勇於嘗試,才能知道結果是不是?”
時初一聽見這句話,不知道二舅是不是在暗示他什麼,但確實是這樣沒錯。
他點了點頭,輕聲應道:“嗯。”
兩個小時後,一行人到達了郊區的療養醫院。
今天的陽光確實很好,灑在綠樹成蔭的庭院裡,顯得格外寧靜祥和。
方奶奶正坐在院子的長椅上曬太陽,一副悠閒的模樣。
其實昨天她接到初一的電話後,就隱約感覺這孩子今天會來看她。
雖然在這裡的日子清閒舒適,每天吃藥、睡覺、散步、做檢查,但反而讓她覺得有些無聊。
她還是懷念在桃心院管教那些孩子的日子,那時候整個人都有奔頭。
好在檢查結果顯示她身上的腫瘤目前沒什麼大問題,還能再多活幾年,多陪陪孩子們。
而且她真的很想看見初一能夠在新的家庭裡真正地融合進去。
上次楚方岑帶初一來的時候,她就看出來這孩子和另外幾個哥哥的關係似乎不是很好。
但昨天初一居然主動打電話征求她的意見,問該不該接受楚家。
既然動了這個心思,說明初一內心也是渴望親情的有這個想法的。
畢竟血濃於水,方奶奶還是希望初一能夠回家的。
她太懂了,什麼都不如孩子有個真正的家好啊。
想到家,方奶奶不禁想起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眼眶驟然紅了。
這陽光還真是刺眼,也不知道她的孩子如今在哪裡。
還活著嗎?這輩子生活得怎麼樣?有被人欺負嗎?有沒有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呢?
正當她陷入沉思時,視野裡突然出現了時初一的身影。
在他的旁邊,是一個穿著得體唐裝的中年男子,身後跟著她見過的那兩個哥哥。
方奶奶急忙側過臉,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水,在幾人走上前來時,臉上已經掛上了溫暖的笑容。
“初一,這是?”她溫和地問道,目光好奇地打量著那位氣質不凡的中年人。
時初一偏頭看了楊誌曄一眼,似乎在猶豫該如何介紹。
楊誌曄也沒有主動自我介紹,而是同樣看向時初一,耐心地等著他來介紹自己,眼中帶著鼓勵的笑意。
幾人的目光齊刷刷落在時初一身上,帶著溫和的期待。
時初一感到些許無奈,但更多的是種被信任的暖意。
他深吸一口氣,認真地做起介紹來。
“方奶奶,這是我的二舅。”
他轉向楊誌曄,聲音裡帶著不自覺的敬重,“二舅,這就是把我撿回去、一手帶大的桃心院院長,方奶奶。”
楊誌曄聞言,麵色立刻變得無比誠懇。
他微微彎腰,鄭重地伸出雙手握住方奶奶蒼老卻溫暖的手,主動自我介紹道:“方奶奶,您好。我是楊誌曄,是初一的二舅。”
他的聲音沉穩而充滿敬意,“因為家妹和家妹夫有些事情暫時抽不開身,實在沒辦法親自過來,我這才代表楚家和楊家來感謝您。”
他握緊方奶奶的手,眼神真摯:“謝謝您將初一養得這麼好,這麼懂事。更謝謝您當初給了初一活下來的機會。”
每一個字都說得格外清晰,仿佛要將心中的感激之情全部傾注其中。
他的慎重和誠意,讓方奶奶感受到了十足的尊重。
老人家眼中泛起感動的光芒,輕輕拍著楊誌曄的手背道:“這是我和孩子之間的緣分,是他的命數,我沒有做什麼特彆的。”
她的語氣平和而豁達,“你們把孩子帶回去,好好照顧就成,不用這麼客氣地感謝我。”
方奶奶頓了頓,繼續說道:“我能在這裡住著養病,也是你們幫的忙。要說謝,也是我要說聲謝謝才對。”
楊誌曄細心攙扶著方奶奶在長椅上坐下,自己則坐在一旁,非常自然地與她攀談起來:“方奶奶,您可千萬彆這麼說。您對我們兩家的恩情是大恩,讓您住這裡的事是小輩幾個弄的,他們感激您是一回事,我們做長輩的哪能還更差了不記人情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的目光溫暖而堅定:“您放心,我知道您一直記掛著桃心院的那些孩子們。他們日後的一切——上學、生活、日常費用支出,我都會讓人打到他們個人的專屬卡裡,絕對不會讓他們沒書讀!”
方奶奶的眼睛頓時亮了幾分,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但隨即又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人心不足蛇吞象,桃心院的孩子不是一兩個,而是好幾十號人,往後還會有新的孩子進來。
怎麼能一直讓初一的家人幫忙呢?這不就成了吸血鬼了麼!
她的嘴唇微微顫動,既想為孩子們爭取更好的生活,又不願過度依賴他人的善意。
這份矛盾的心情讓她難以將拒絕的話說出口——如果楊先生真的願意幫忙,孩子們的生活真的會很好很好,再也不用為溫飽和學費發愁。
楊誌曄似乎看穿了方奶奶的顧慮,溫和地補充道:“您彆擔心,這不是施舍,而是我們應當做的回報。這些孩子都是您的牽掛,自然也是我們該關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