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北海鎮目前的教育體係還遠遠做不到。相對於兩億多人口的大國,近四十多萬人的北海鎮即使人人識字,也是力有不逮。
彆說三十萬了,另一時空中,辛亥革命前的新式學堂所吸納的學生總數近三百萬人,而相對於兩千萬的科舉讀書人,其社會動員能力還遠遠不足。鄉紳一句話,不管是姓德還是姓賽,全給我靠邊站!
清末民初社會有多動蕩、多混亂?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動蕩,導致從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失敗,才有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勝利。
其實古代中國的超大地域為“知識權力化”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但是分散化的社會管理成本和小農經濟的財政能力限製了知識官僚體製的規模。也就是說,因為小農經濟,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單一化,財政盈餘能力太弱。
不是皇權不想下縣,而是完全承擔不起下縣的成本。要不是雍正苦心經營十幾年,乾隆繼位後又趕上人口大爆發,耕地規模猛漲,就衝乾隆這麼打仗,財政根本扛不住。
趙新正是經過長時間的反複斟酌,冥思苦想,跟很多人聊過之後,才弄清了這個問題所在。
而到了這一步,他也終於從一個貪財的“知道分子”,蛻變成了一個初入門徑的“政治人”,而要想成為一個“家”,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江藩離開趙新家後,沒有回住處,而是徑直去了圖書館。果然,段玉裁、劉台拱和洪亮吉還在那裡,連汪中也來了。
將近八萬卷、230萬頁的《四庫全書》,即便是一秒鐘打印一張,也得需要27天。從這一點來說,趙新收100銀元還真是賠本吐血良心價。
聽到開門聲和腳步不斷靠近,段玉裁和劉台拱都沒說話,洪亮吉抬頭看了看江藩的表情,問道:“談的如何?”
江藩摘下帽子仍在桌上,用手摩挲了一下腦後的發辮,過了好一會才長出一口氣道:“看不懂。”
段玉裁頭也不抬的問道:“子屏此言何意?”
江藩沒有回答,而是看向汪中道:“容甫前輩,趙王跟您學了多少?或者說,他究竟師承何處?”
汪中搖頭道:“慚愧的緊,汪某跟趙王坐下來交談,攏共不到十次。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汪某向他請教那些新式學問。子屏你這是怎麼了?”
“江某似乎有種錯覺,這趙王應該是讀過四書五經的。”
“嗯?”這話一出口,劉台拱和段玉裁都抬頭看向江藩。
江藩一邊回憶跟趙新的談話一邊道:“聖人的話他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即便江某旁敲側擊,他也是略一思索就能懂我的意思。可他為什麼不以禮義而用技藝治國呢?”
“因為趙王最初起家的人馬是倭國流民!”汪中解釋道:“知小禮而無大義,畏威而不懷德。帶著這樣的人去打天下,必要用荀、管之術不可。”
“啪!”洪亮吉一拍桌子,讚同道:“還是容甫兄看的透徹。”說罷,他看向江藩道:“子屏,趙王還說什麼了?”
“科舉不會廢。”
江藩此言一出,頓時語驚四座。連劉台拱都憋不住了,探身道:“此言當真?”
“親口對我說的。不過,不過趙王說,以後的各級科舉考試中,要加一項策論。”
段玉裁拈須皺眉道:“策論?恢複唐製?”
“不。趙王的意思是技藝策論。設經濟、法律、地理、數學、化學諸科,每科設一題,士子自選一題解答。譬如君直兄擅長輿地,就可以選地理題;容甫兄擅禮法,可選法律題。”
“若是中了呢?”
“中了之後還要經過兩年的技藝學習,方可為事務官,再經幾年磨礪,方可為政務官。”
不等眾人消化方才話中的內容,江藩繼續道:“趙王還說了,”
洪亮吉一拍桌子道:“哎!子屏,你怎麼也說話大喘氣啊?快說快說!”
“以後再無捐官。”
“好!”
段玉裁頷首道:“賣官鬻爵,貪權竊柄,雖古已有之,可朝廷僅為蠅頭小利,滋長貪虐之風,倚杖官身,魚肉鄉愚,稍有人心,為之發指。而當朝大員,以此等官員倚若腹心,用為牙爪,擇肥而噬,唯利是圖,風俗頹壞至此,終將釀成禍亂。”
在場眾人都知道段老頭在說誰,和珅唄!至於和珅背後那個,目前段玉裁還不敢說。
賣官鬻爵這種事,從漢武帝時代就有了,目的就是給朝廷創收。然而口子一開,曆朝曆代就再也沒關上過。
正途科舉的讀書人沒辦法,又不能明言反對,於是就搞起了鄙視鏈。一甲不服二甲,二甲自認才高於三甲;而三甲和一甲、二甲則一起看不起“非甲”。
清代的捐納首開於康熙十三年,因為三藩之亂、收複台灣、平定準噶爾、抗擊沙俄等內外戰爭導致財政緊張,於是明碼標價。至於說什麼“搜羅異途人才,補科目所不及”之語,純粹是“既想又想”之舉。
曆史上自戀如乾隆、節儉如道光、悲催如鹹豐,禦極之初,都說以後不再納捐。然而他們當中堅持停捐政策最長者是道光,七年;居中的是乾隆,三年;最短是鹹豐者,當年宣布停捐,沒等過年即恢複捐納。
封建時代因為政府行政成本過高,本來就官員不足,結果這一行為更導致很多讀書人無官可做。而那些捐官的都按其自身的“潛規則”行事,很少遵循官場應有的職業道德。
說白了就是沒吃相。雖說大家都是想“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可人在官場,吃相很重要。
之後,幾人一直熱烈討論,甚至把還在上課的焦循三人也給提拉了過來。等眾人說的口乾舌燥,圖書館看門的過來說“對不住幾位,能不能明天再聊”時,大家這才注意外麵天都黑了。
於是一幫文人隻得結束討論,先跟著汪中找地方填飽肚子再說。
走出圖書館門外,焦循拉住江藩,好奇的問道:“子屏兄,要是你的話,會選哪一科?”
江藩抬首望向南方,可惜此時天狼星還未升起。於是他在焦循的注視下,用嘶啞的嗓音道:“萬裡間關馬伏波,看書生身手,有力拓弓弦!”
《乾隆四十八年》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搜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搜!
喜歡乾隆四十八年請大家收藏:(乾隆四十八年搜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