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身外無徭換人間(二)_乾隆四十八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七百一十三章 身外無徭換人間(二)

第七百一十三章 身外無徭換人間(二)(1 / 2)

總共四百字的“改土歸流”公告,執筆者自然就是北海軍西線部隊參謀長江藩江子屏了。他在和趙新談過後,回去僅用了不到一個小時便揮毫而就。

趙新對原文隻修改了幾處,又經過劉勝和範統審閱核準,當天夜裡便以電報的形式發給了薩木素和巴彥。之後二人又找來負責教授維語的幾名教員,讓他們翻譯成蒙、維兩種文字,並按照司令部的命令,選在了對回王府動手的第二天公布。

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彆說維吾爾人了,連漢人聽說後都嚇了一跳,心說北海軍可真敢乾啊!

如今的新疆還不是十九世紀末年那個民族矛盾激化的動亂之地。自大小和卓叛亂結束,滿清這三十多年來靠著拉攏地方權貴參政,利用劄薩克製和伯克製統治地方,並佐以軍事色彩濃厚的軍府製,社會結構還算穩定。雖有“烏什之變”敲響了警鐘,但因乾隆強力鎮壓,又采取了諸多善後措施,緩和了回疆地區的社會矛盾,對穩定西北邊防起到了巨大作用。

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都因滿清和北海鎮在軍事鬥爭上的頻頻失敗而發生改變,清廷無暇將過多精力投放西北,導致回王伯克之流對之前製訂的嚴禁“苦累回人”之政陽奉陰違;再加上清廷未能在新疆地區建立起一套組織嚴密、行之有效的監察體製,欺壓百姓、苛斂腐敗的情況再度抬頭。

去過一次哈密的劉勝正是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才有了實行“改土歸流”的想法。而趙新範統遇襲,正好是瞌睡遇到枕頭,讓他有了充足的借口。

“.《可蘭經》上說,在胡大麵前,天底下所有人都一樣,無分貴賤。可為什麼回王能世世代代騎在我們頭上作威作福,而我們世世代代都是奴隸?這樣的日子該變了!如今有北海軍替咱們大夥兒撐腰,彆說這個冬天不用給王府背土了,以後也不用給回王府當差了,安心過自己的日子!”

正午的陽光曬的人暖洋洋的,風也不大,在阿勒同勒克村村口那顆粗壯的沙棗樹下,聚集著二十多名維吾爾族男性,他們都在聚精會神的聽阿皮孜說話。

公審大會後,出於照顧和保護的目的,他們夫妻和兒子被巴彥安排去了後勤隊照顧牲口,管吃管住又發衣服,每個月還有五塊北海元的薪水,著實羨煞了不少村民。這一次阿皮孜兩口子回來,是專門受了王榮的委托,給村民宣傳“改土歸流”的好處,提前給工作隊下鄉打預防針。

眾村民聽到以後再也不給王府和伯克府當差,都很高興。雖然之前來貼告示的北海軍用電喇叭廣播了,可好多人並沒聽仔細。

回王府的勞役對維吾爾人實在是太沉重了,身為農奴的他們,不光有幾萬畝田要耕種、收割,農民們還要自備農具、種子、牲畜;此外他們還要參加王府的運輸、土木工程、家務以及對官府的差役勞動。沉重的徭役使得一個月裡能處理自家事的時間才六七天,其他時間都是給回王和各級官員當差。光是男人自己乾還不算,家裡的老婆和女兒也要輪流去各家權貴府上聽差幫傭。

最要命的是,以上所有的差役都沒報酬,連殘羹剩飯都沒得吃。

“阿皮孜,王連長跟你說沒說以後每家分多少地?”

“這個暫時還沒說。彆的村我不知道,不過聽王連長的意思,咱們村還是種原來的地。”

話說清代新疆的耕作製度,主要以撂荒輪作與休閒輪作為主,一百畝地要分三年分片種植,也就是“歇二種一”。而維族人種地的方式是開春即不鋤地也不施肥,直接刨坑撒完種子拉倒,全靠老天爺賞飯。

阿皮孜接著又講起了自己從王榮那裡聽來的北海鎮是如何種地的:“.人家那兒講究的是精耕細作。比如開春播種前要鋤地、要施肥,等麥苗長出來了,還要鋤草,要乾的事可多了!王連長說他家就有五十畝地,每年打下的小麥能有兩百多石,每畝五石吧。”

在場的維族村民已是目瞪口呆,想不到漢人種地居然有這麼多花樣。過了好一會才有人道:“真的?”

“胡大在上,我阿皮孜什麼時候說過假話!過些日子等工作隊來了就知道了。”阿皮孜拍著胸脯向在場眾人保證著。

“工作隊?那是什麼?”

“是來幫咱們窮人過上好日子的,雲班長也會來。”

“哦!就是那個壯實的跟頭牛的蒙古漢子吧?自從沙迪克出事,好久沒見過他了。”

與此同時,在阿皮孜家那間不大的屋子裡,幾個村裡的女人也在聽女主人莎爾罕講述自己在北海軍那裡看到的新鮮事。

莎爾罕說了好半天,口乾舌燥,趁她喝水的工夫,一個頭披白紗的中年婦女語帶悲戚的道:“唉!要是北海軍早來幾年就好了,我家男人那胳膊也不至於被伯克老爺給打殘了。”

好多女人都流淚了,她們想起了在沙克紮帕爾伯克的皮鞭下死去的親人朋友,想起那些在冬天為了給回王府當差而凍死凍病的家人

一個披綠頭巾的年輕媳婦擦乾眼淚,對莎爾罕道:“你剛才說男女平等,再也不能揪住女孩子的頭發像牽隻羊一樣強迫嫁人了。這話叫人聽了真開心!”

另一個婦女顯然更關心吃飽肚子的問題,擺擺手道:“當個笑話聽聽就行了!五根指頭還不一般齊呢,男女怎麼能平等?這話出去可彆亂說,叫哈孜知道了會被抓去挨鞭子的!”

莎爾罕道:“怕什麼!等工作隊來了,再有什麼事就找他們做主。那些哈孜有幾個是替咱們窮人說話的?”

五天後,江藩一行抵達了哈密城。他稍事休息,第二天上午便召開了哈密駐軍連以上的軍官大會。

他首先在會上宣讀了劉勝簽發的命令,哈密和巴裡坤的北海軍將在正月十五後,以排為單位組建下鄉工作隊,派駐回王封地所屬的六鄉三十八村,發動民眾,開展土地牧場和人口清查工作,傳播北海軍的政策,傳授北海鎮的農耕技術。

劉勝在這份命令中打了預防針,強調“改土歸流”決不是一紙公告就能實現的,要戒急戒躁,不能將在喀爾喀牧區的方法生搬硬套,否則肯定會出毛病。

哈密地區有著不同於以往的民族宗教問題,在底層民眾沒被發動起來,乃至各村各鄉沒有建立由維族骨乾組成的農會之前,切勿進行大規模的土改。隻有當基層力量準備充足,才能一步一步的去實行。

他在最後也引用了趙新的話,即我們所做的一切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目的,以實打實的幫助,讓哈密的老百姓的生活得以明顯改善。如此北海軍才能獲得維族百姓的真心支持,將新疆東路建設成西線部隊的後方基地,以確保西北邊防的穩定。

自從北海軍出動接管回城內外一切事務後,便開始挨家挨戶的給城內各家男性辦理身份卡;沒這個的話,連“主麻日”去城外的清真寺做禮拜都去不了。至於處於軟禁狀態的回王和大台吉等王府官員是肯定不能出城的;回王府內就有清真寺,想做“聚禮”可以去那裡。

也正是因為如此,靠著主持禮拜的阿訇,回王等一眾權貴的消息靈動得多,於是“北海軍遇襲”、“廢除徭役”、“改土歸流”這些事也就都知道了。

到了這會,這些人都是既悔又怕,後悔的是當初不該聽信和升額的鼓動,跟北海軍為敵;怕的是不知道北海軍會如何處置自己,萬一再來一出公審大會,把自己五花大綁的押到台上,讓十裡八鄉的泥腿子站在下麵唾棄取笑,簡直比死了還難受。

此外北海軍的無人機讓城內的權貴極為恐懼,隻要天氣情況好,不刮風下雪,幾架無人機就會在回城的上空兜兜轉轉。很多人雖然無法理解,但通過沙克紮帕爾的事也了解到那是北海軍的“天眼”。當然了,他們也曾無數次的對其詛咒,但無人機該來還是會來,而且不分白天黑夜。

額爾德錫爾等人急的猶如熱鍋上的螞蟻,自然不想坐以待斃。他們一邊透過王府的阿訇向外散布消息,意圖煽動民意,發動民變;同時又多次遞交書信,懇求麵見巴彥,話裡話外是要以大批金銀珠寶和繳納稅賦為條件,換取回王家族的延續。

西線司令部對此已有所準備。跟滿清和後世民國軍閥的那種自上而下的“改土歸流”手段不同,北海軍每次推動社會變革都是通過發動底層百姓。哈密的駐軍在貼出布告的同時,還在各村用維語進行宣講,老百姓又不是傻子,誰是真心對自己好心裡跟明鏡兒一樣;是以受蠱惑的人雖然有,但多是舊有的既得利益者,不成氣候。

自從來到哈密,北海軍官兵學維語、買賣公平、不調戲婦女、尊重民族信仰,尤其是前一陣對兩名烏其伯克的公審,讓很多老百姓看到了這支軍隊的與眾不同。連哈密的漢人都說,北海軍的做派就是傳說中“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嶽家軍。

這樣的軍隊,朝廷如何能打得贏?!

動員大會開完後的第三天中午,兩個營六百多名騎兵在江藩和巴彥等人的率領下,簇擁著二十多輛轎廂式馬車,由北、東兩座城門分彆進入了哈密回城。隨後這些人按照各自分配好的任務,分散成幾支隊伍,前往各處預定目標。

聽到街上傳來轟隆隆的馬蹄聲,不少人都扒門縫張望,個彆膽子大的甚至爬上了房頂。當他們看到騎兵們都在朝著回王府、台吉府、兵營校場等處呼嘯而去的時候,心知要出大事了。


最新小说: 保鏢先生的軟肋 在男團耽美文女扮男裝後 一眼睜開,神仙師父找上我 雙穿1980年 狼性:東北老炮兒 普女綁定了入夢係統 諸天大醫:從大明太醫開始 快穿:小狐狸她漂亮但能打 和美女總裁離婚後,醫神身份震撼全球! 拒當炮灰,我在戀綜做綠茶萬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