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認?
這都認定了,招不招認又有什麼意義。
真靈有所複原的行者,人格底色也隨之回來部分,不吃上點苦頭,他極少積極認錯,但如今的狀況…
打?
那是打不了的,行者未戰先怯,哪裡能是鎮元大仙的對手。
行者有些進退維穀,隻得是撐起腰強詞奪理:“你這道士好生無禮!
就當你有證據坐實我偷那人參果,也先讓我問問你。
大家都是客,我兄弟三個不是人?你恁地就隻給我師父果子,而不給我們?他一個禿頭和尚擔得起兩個,我們連一個都值不當?
自己這般的小瞧人,丟了果子,還有顏麵來尋我們的不是!不要臉!!!”
“什麼!”被反咬一口的鎮元大仙聽得發怒,但長年的修養又令他本能按下火氣,然後他就氣笑了,“哈~好個客大欺主,好個刁嘴的猴兒。”
不過,渾理也是理,效果顯著啊。
一下子“師出有名”,八戒、沙僧勉強生出點底氣,心態穩重不少,不再著急動手。
唐僧雖覺詭辯可恥,但聽完了,也覺得這事兒不能太責怪行者。
他就這脾氣,沒打人就算好的了。
算是行者以前故意嚇唬唐僧的“福報”,唐僧如今對行者可以忍受的底線還挺高。
這三人姑且是和行者一邊,出於包庇親友的心態,觀念有所轉變。
料不及的是,鎮元大仙緩過勁來,竟也認為“沒毛病”!
當然,他不是認了行者的托詞。
實因大仙也曾會蟠桃,知曉那年齊天大聖之所以生事,就是他孫悟空感覺王母沒有宴請自己,故而氣不平得作亂。
“我怎麼就忘了防這一點?
清風明月說自己這個師父引狼入室,還不抱警惕,真是說對了。”
大仙喃喃自我反省。
將自己犯的錯加以改正,是進步之源。即使如鎮元大仙這等人物,亦不能鬆懈糾錯。
但…鎮元大仙眼神一變,彆人犯的錯,尤其是這個猴頭,值得狠狠矯正一番。
“嗬,潑猴!任你把黑的說成白的,我不與你口上爭。”大仙一甩玉麈,拈在手掌,“快快還我果來!”
“還什麼還?是那果子上有你的名,還是果樹上有你的名!?”行者是打定主意耍賴,居然說這樣的話來。
“哈哈哈~”大仙越怒,越沒有怒顏,反而笑意加重,指著四人道,“貧道不管什麼名不名,我隻知道樹上少了四個果子。
今天你們不還回來,一二三四,四個人都彆想西去,到我觀裡去做我人參果樹的樹肥!!”
此話出口,嚇得取經一眾屁股緊。
猶以唐僧腿軟站不穩:原來那果樹是用人喂養?難怪結的果子像小孩。
行者也特彆的頭皮發麻:沒道理啊,我沒打倒果樹,他怎麼這麼生氣!是我記憶有問題,還是純粹他瑕眥必報。
行者咽了下口水,不甘地繼續嚼舌:“你才好個沒規矩的野道士。少了果子,又有什麼可得意的!
論將起來,那人參果樹是天造地設的仙根,出去打聽打聽,我也是天生地養起的家,還就我該嘗人參果,彆人不該碰呢!”
不談有沒有理吧,真叫鎮元大仙噎了一下,腦瓜子嗡嗡的發堵。
“潑猴!!咱們手上過!!!”不等回應,大仙舉起玉麈就打。
說來,他涵養極高,幾乎不曾主動打人,今天是實在繃不住了。
鎮元大仙非同一般,一柄拂塵看似平平淡淡,實則舉重若輕,柔裡藏剛。
霎那,甩在行者麵前。
行者嘴巴勤快,眼力更疾,早提防著大仙動手。
單足一頓,全力施展身法,閃到大仙後方。
鎮元大仙聽聲辨位,拂塵騰轉,緊緊追著行者。
行者將腰一矮,身形不停,連番轉移位置。
大仙行家不忙,步罡踏鬥,拂塵虎虎生風。
眼看是一場好鬥,卻是隻有連續的風聲,而無實際相觸。
“嗯,這猴頭好快的騰挪。”原來行者一直閃躲,大仙雖然手中有兵器,卻是摸不到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