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拉人打架
一、鷸蚌相爭
孫堅被劉表圍住,虧得程普、黃蓋、韓當三將死救得脫,奪路引兵回江東。
自此孫堅與劉表結怨。
袁紹屯兵河內,缺少糧草。
冀州牧韓馥,派人送糧給袁紹(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悶聲發大財,至理名言)。
袁紹謀士逢紀建議:暗使公孫瓚,進兵取冀州,約以夾攻。韓馥向袁紹求救時,占領冀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三方較量,拉一個,打一個)。
紹大喜,依計而行,公孫瓚得袁紹消息(與豺狼為伍,不可報綿羊之心),即日興兵。
紹使人密報韓馥,韓馥竟想主動請袁紹主持冀州大局,長史耿武建議:不可讓袁紹進城。
韓馥不聽,棄職而去者三十餘人(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遠離危險,明智之舉)。
袁紹順利霸占冀州,公孫瓚知袁紹已據冀州,遣弟公**來見紹,欲分其地。
袁紹詐稱董卓兵射死公**,公孫瓚起兵伐袁紹,就橋邊與文醜親自交鋒(自知之明,尤為重要)。
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
幸得趙雲相救,公孫瓚又引軍殺回。
袁紹得知先前大軍得勝,追趕敗兵,遂不作準備(戰局瞬息萬變,不到最終勝利,不可大意)。
忽見趙雲衝到麵前,眾軍皆走,後麵瓚軍團團圍裹上來。
田豐請袁紹躲藏起來,袁紹表示寧願死戰也不躲藏(生死之際,唯死戰方可生還),眾軍士齊心死戰。
趙雲衝突不入,紹兵大隊掩至,趙雲保公孫瓚殺透重圍,幸得劉備等人相救。
二、拉人入夥
兩軍相拒月餘,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
李儒向董卓建議:假天子之詔(最早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乎?),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順董卓(聰明人動口,笨人動手)。
董卓依計而行,二人果然和解。
公孫瓚再為劉備請功,劉備與趙雲分彆,不忍相離。
趙雲感歎公孫瓚和袁紹一樣並非良主(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情況不明便下決斷,悔之晚矣),劉備勸慰趙雲:還有相見之日,二人灑淚而彆。
袁術向袁紹要馬,袁紹不給。
袁術向劉表要糧,劉表不給。
術恨之,派人送信給孫堅,使伐劉表(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三、仇上加仇
袁術與孫堅約定:孫堅取荊州,袁術取冀州(雙管齊下,事半功倍),孫堅表示同意(他人“好意”,豈可輕易拒之)。
程普提醒孫堅:袁術不可信,孫堅表示自己打算報仇,沒打算袁術相助(不添亂,也是一種幫忙)。
堅臨行,其弟孫靜引諸子向孫堅建議:以大局為重,不要報私仇(事分輕重緩急,利分大小多少,亙古一理)。
孫堅不聽,堅持去報仇(做大事者,更重要的是有耐心,沉住氣,冷靜處事)。
長子孫策與孫堅登舟,殺奔樊城。
劉表令黃祖部領江夏之兵為前驅,其親率荊襄之眾為援。
黃祖伏弓弩手於江邊,隻顧放箭,箭已放儘(收放自如,乃高手入門標誌之一)。
堅拔船上所得之箭(以戰養戰,善之善者也),令軍士一齊放箭。
黃祖支吾不住,隻得退走。
堅軍登岸,三麵夾攻,黃祖大敗,棄卻樊城,走入鄧城。
堅令黃蓋守住船隻,堅親自統兵追襲(攻守兼備,極佳戰術)。
黃祖聚敗軍,來見劉表,言堅勢不可擋。
蒯良向劉表建議:深溝高壘,以避其鋒;派人向袁紹求救(強敵麵前,避其鋒芒,堅守待援,良策也)。
蔡瑁引軍出戰孫堅,蔡瑁敗走,逃入襄陽。
蒯良言瑁不聽良策,按軍法當斬。
劉表以新娶瑁妹,不肯加刑(公私不分,賞罰不明,事不成也)。
孫堅分兵四麵,圍住襄陽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