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虎殺狼
那撞倒董卓的人,正是李儒。
李儒得知事情原委後,借楚莊王絕纓之典故勸董卓將貂蟬賜予呂布(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因小利失大義者,不智)。
董卓表示要考慮一下,隨後去問貂蟬意見。
貂蟬連哭帶嚇,令董卓改變了主意(能被他人輕易改變主意時,命運將不在自己手中)。
董卓回複李儒:卓不究呂布之罪,以好言慰之(打一棒子,給個甜棗的手段,不是人人適用)。
李儒再次勸諫,董卓大怒,李儒隻能自歎:將來死於貂蟬之手。
董卓為了避免呂布“騷擾”,將貂蟬帶回郿塢。
呂布見貂蟬似有哭泣之意,王允佯裝詢問呂布與貂蟬之事(有時扇風者,比點火者,更可惡)。
“得知”事情原委,王允將呂布帶入密室,為呂布不值,呂布冒起衝天大火。
王允又好心“勸解”呂布(挑起通天大火,一口小氣“滅”之,虛偽至極),呂布發誓要殺董卓。
王允又“勸解”一番,呂布徹底下定決心殺董卓,並拔刀刺臂出血為誓(自殘以發誓,震撼但不智)。
王允借機跪拜呂布,與布相約共誅董卓,呂布許諾而去。
允即請仆射士孫瑞、司隸校尉黃琬商議。
孫瑞建議:通過對董卓懷怨的李肅誆騙董卓入朝(堅固的城堡都是從內部被攻破,任何組織都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從弱處突破極易)。
王允同意瑞建議並請呂布一起商議。
呂布派人請來李肅並表示:李肅不同意的話,立斬之,李肅立即表示同意。
王允表示:事成後李肅將得顯官(威逼使其就範,利誘使其固就範之心)。
李肅依計而行,誆騙董卓:獻帝要讓位與卓,王允也十分讚成(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天上掉餡餅,不是陷坑,就是陷阱)。
董卓拜彆卓母時,卓母提醒卓:恐非吉兆(大喜過望之時,勸其冷靜,良人也)。
董卓毫不在意,途中車折輪,馬斷轡,董卓問李肅何意,李肅均巧言騙過(奉承之言,不可信)。
百官迎接董卓,隻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形勢比人強,個人之力難勝形勢之強)。
董卓聽到童謠,又問李肅:童謠主何吉凶,李肅仍巧言騙過(重大事宜,應聽多方意見,僅聽單方麵信息,容易被蒙蔽)。
董卓擺列儀從入朝,忽見一道人提醒,李肅照樣巧言騙過董卓,將道人驅離。
李肅手執寶劍扶車而行,到北掖門,軍兵儘擋在門外,獨有禦車二十餘人同入。
董卓遙見王允等各執寶劍立於殿門,驚問肅。
肅不應,推車直入(事出反常必有妖)。
王允聯手呂布、李肅殺掉董卓,呂布當眾宣布:奉詔討賊臣董卓,其餘不問(少樹仇敵,明智之舉)。
將吏皆呼萬歲,當下呂布又言:李儒助卓為虐,要將儒抓獲(出爾反爾之輩,不可信)。
李肅應聲願往,李儒家奴已將李儒綁縛來獻。
王允命縛赴市曹斬之,又將董卓屍首,號令熱市鬨區。
卓屍肥胖,看屍軍士以火置卓臍中為燈,膏流滿地。
百姓過者,莫不手擲卓頭,足踐卓屍(殺人不過頭點地,對死人殘忍之人,絕非善類)。
王允又命呂布同皇甫嵩、李肅領兵,至郿塢抄籍董卓家產、人口。
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聞董卓已死,呂布將至,便引了飛熊軍連夜奔涼州去了。
呂布至郿塢,先取了貂蟬。
皇甫嵩命將塢中所藏良家子女,儘行釋放。
董卓親屬,不分老幼,悉皆誅戮,卓母亦被殺。
二、得意忘形
沒收塢中所有財寶,回報王允。
允大犒軍士,設宴於都堂,召集眾官,酌酒稱慶(勝不驕,敗不餒。勝利後重在保護勝利果實,盲目樂觀,樂極生悲也)。
侍中蔡邕情不自禁,為董卓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