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攏人心招賢納士
曹丕見二婦人啼哭,拔劍欲斬之。
丕問明身份,見披發垢麵,丕以衫袖拭其麵而觀之,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淑女無罪,美貌其罪),遂對劉氏表明身份,並許諾保劉氏全家(借花獻佛——順水人情)。
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許攸縱馬近前,大表攸功(吹者不立,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
操大笑,眾將聞言,俱懷不平。
操至紹府門下,得知曹丕在內,操喚出責之,劉氏出拜表示:願就甄氏為曹丕執箕帚(大樹底下好乘涼,不做樹葉妄自忙)。
操教喚出甄氏拜於前,遂令曹丕納之。
操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借屍還魂,收買人心的好方法),向眾官回憶與袁紹共事之事,眾皆歎息。
操以金帛糧米賜紹妻劉氏,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難,儘免今年租賦,寫表申朝:操自領冀州牧(不求近功,不安小就)。
許褚正迎許攸又大表攸功(狂妄自大心氣高,乃猴也),褚怒表戰功,攸十分看不起許褚等人(輕賤他人,終究會為人輕賤)!
褚大怒,拔劍殺攸,提頭來見曹操,操深責許褚(君子輕言重在行,小人多事少於情),令厚葬許攸。
令人遍訪冀州賢士(誌存高遠聚天下英才,腳踏實地開創新成就),冀民舉薦騎都尉崔琰,操即召琰為本州彆駕從事,並問琰冀州戶籍。
琰直言曹操先計校戶籍,不當(強者麵前無溝壑,慫人麵前全是坎)!
操聞言,改容謝之,待為上賓。
二、棄義士終身死
尚徑奔幽州投袁熙,譚儘降尚眾,欲複圖冀州,操使人召之,譚不至。
操大怒,馳書絕譚婚,自統大軍征之,直抵平原。
譚聞操自統軍來,遣人求救於劉表。
表請劉備商議,劉備鑒於操已破冀州,兵勢正盛,救之無益,況操常有窺荊襄之意,建議劉表:隻養兵自守,未可妄動。(形勢比人強——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表問:何以謝之?劉備獻計:作書與袁氏兄弟,以和解為名,婉詞謝之(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表然備言,先遣人以書遺譚。
譚得表書,知表無發兵之意,遂棄平原,走保南皮。
曹操追至南皮,操令本處百姓敲冰拽船,百姓聞令而逃。
操大怒,欲捕斬之,百姓聞得,乃親往營中投首。
操左右為難,令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曹軍軍士擒獲(騎虎難下,走為上),百姓皆垂淚而去。
譚軍敗走,退入南皮,操遣軍四麵圍住,譚著慌,使辛評見操約降,評回見譚,言操不準投降。
譚因評弟現事曹操,懷疑評有二心。
評聞言,氣滿填胸,昏絕於地(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須臾而死。
郭圖向譚獻計:來日儘驅百姓當先(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譚從圖言,軍在後,驅百姓在前,一齊擁出,直抵曹寨,兩軍混戰,勝負未分,殺人遍地。
操見未獲全勝,棄馬上山,親自擊鼓,將士見之,奮力向前,譚軍大敗。
譚竟被曹洪殺於陣中,樂進拈弓搭箭,將郭圖射下城壕,人馬俱陷,操引兵入南皮,安撫百姓。
袁熙部將焦觸、張南倒戈卸甲,特來投降,操封為列侯,黑山賊張燕,引軍十萬來降,操封為平北將軍。
操下令將袁譚首級號令,敢有哭者斬,譚頭掛北門外,青州彆駕王修為了大義不懼死收葬譚屍。
操慨歎河北義士,如此之多也!遂命收葬譚屍,禮修為上賓,以為司金中郎將。
問修取袁尚之計策,修不答(不懂退讓的人處不長,不懂感恩的心填不滿),操讚修為忠臣也。
三、後患儘除
郭嘉獻計:使袁氏降將焦觸、張南等自攻之。
操用嘉言,隨差焦觸、張南、呂曠、呂翔、馬延、張顗,各引本部兵,分三路進攻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