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袁尚自斬史渙之後,自負其勇(人要有自信,但不要自負,人要有自尊,但不要自大,人要自謙,但不要自卑),不待袁譚等兵至,自引兵數萬出黎陽,與曹軍前隊相迎。
張遼與袁尚戰不三合,大敗而走,張遼乘勢掩殺,袁尚急引軍奔回冀州。
袁紹聞袁尚敗回,舊病複發,吐血數鬥,昏倒在地。
袁紹病勢漸危,劉夫人急請審配、逢紀,直至袁紹榻前,商議後事。
審配就榻前寫了遺囑,紹翻身大叫一聲,又吐血鬥餘而死,袁紹既死,審配等主持喪事。
劉夫人將袁紹所愛寵妾五人儘行殺害,髡其發,刺其麵,毀其屍:妒惡如此(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般皆是可,最毒婦人心)。
袁尚恐寵妾家屬為害,並收而殺之(有其母必有其子)。
審配、逢紀立袁尚為大司馬將軍,領冀、青、幽、並四州牧,遣使報喪。
袁譚已發兵離青州,知父死,圖建議速行,辛評料定審、逢二人,必預定機謀,今若速往,必遭其禍。
郭圖又建議:屯兵城外,觀其動靜(靜觀其變,不欲其亂,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圖親往察之。
譚依言。
郭圖遂入冀州,見袁尚,圖謊稱譚因抱病在軍中,不能相見。
尚表示:受父親遺命,立尚為主,加譚為車騎將軍,目下曹軍壓境,請譚為前部,尚隨後便調兵接應也。
圖請求審正南、逢元圖二人為輔,尚表示:欲仗此二人早晚畫策,不能離開。
圖又請求於二人內遣一人去,逢紀拈著,尚即命逢紀齎印綬,同郭圖赴袁譚軍中。
紀隨圖至譚軍,見譚無病,心中不安,譚欲斬逢紀。
郭圖密諫:今曹軍壓境,且隻款留逢紀在此,以安尚心(強敵環伺,步步為營)。
譚從圖言,拔寨起行,前至黎陽,與曹軍相抵。
譚遣大將汪昭出戰,徐晃一刀斬汪昭於馬下,譚收敗軍入黎陽,遣人求救於尚。
尚隻發兵五千餘人相助,曹操探知救軍已到,遣樂進、李典引兵於半路接著,兩頭圍住儘殺之。
袁譚知尚止撥兵五千,又被半路坑殺,乃喚逢紀責罵,紀作書致袁尚,求尚親自來救。
配建議不發救兵,借操之力以除譚(不怕虎生兩翼,就怕人起二心),尚從配言,不肯發兵。
使者回報,譚立斬逢紀,議欲降曹。
袁尚得知後,與審配議:使譚降曹,並力來攻,則冀州危矣(團結則存,分裂則亡)。尚乃留審配並大將蘇由固守冀州,自領大軍來黎陽救譚,尚使大將呂曠、呂翔為先鋒,
先至黎陽。
譚聞尚自來,大喜,遂罷降曹之議。
譚屯兵城中,尚屯兵城外,為犄角之勢,袁熙、高乾皆領軍到城外,屯兵三處,每日出兵與操相持。
操分路攻打,袁譚、袁熙、袁尚、高乾皆大敗,棄黎陽而走。
操引兵追至冀州,譚與尚入城堅守,熙與乾離城三十裡下寨,虛張聲勢,操兵連日攻打不下。
郭嘉分析: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並,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窮寇莫追,圍城必闕);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一舉而定也。
操善嘉言,命賈詡為太守,守黎陽;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軍向荊州進兵。
譚、尚聽知曹軍自退,遂相慶賀。
二、引狼入室
袁熙、高乾各自辭去,袁譚與郭圖、辛評議:心實不甘(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圖獻計:袁譚勒兵城外,請顯甫、審配飲酒,伏刀斧手殺之。譚從圖言。
譚使人去請袁尚,尚與審配商議,配識破為郭圖之計,建議乘勢攻之,袁尚依言,引兵出城。
袁譚見袁尚引軍來,情知事泄,與尚交鋒,二人親自交鋒,袁譚大敗。
尚進兵,追至平原,譚抵擋不住,退入平原,堅守不出。
圖向譚獻計:遣人投降曹操,使操將兵攻冀州(引狼入室——自取滅亡)。譚從圖言,修書付毗,毗星夜齎書往見曹操。
操屯軍西平伐劉表,表遣劉備引兵為前部以迎之,未及交鋒,辛毗到操寨。
毗具言袁譚相求之意,呈上書信。
程昱、呂虔、滿寵皆不同意舍表而助譚,荀攸分析:劉表坐保江、漢之間,不敢展足,表無四方之誌可知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若二子和睦,共守成業,天下事未可知也(事有輕重緩急,擇其重者先為之,其不重者後為之);今乘袁兄弟相攻,勢窮而投操,操提兵先除袁尚,後觀其變,並滅袁譚,天下定矣,此機會不可失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操大喜,邀辛毗飲酒,問袁譚之降,真假與否,袁尚之兵,果可必勝耶?
毗對操實言以告:袁氏連年喪敗,兵革疲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隙,國分為二;加之饑饉並臻,天災人困:無問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滅袁氏之時也。今曹操提兵攻鄴,袁尚不還救,則失巢穴;若還救,則譚踵襲尚後。以曹操之威,擊疲憊之眾,如迅風之掃秋葉也。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搖動,四方之患,莫大於河北;河北既平,則霸業成矣。
操大喜,督軍還取冀州。
三、鳩占鵲巢
劉備恐操有謀,不敢追襲,引兵自回荊州。
袁尚知曹軍渡河,急急引軍還鄴,命呂曠、呂翔斷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