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敗失棟梁
曹操乘袁紹之敗,整頓軍馬,迤邐追襲。
袁紹奔至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義渠乃招諭離散之眾,眾聞紹在,又皆蟻聚,軍勢複振,議還冀州。
紹悔不聽田豐之言,逢紀引軍來接,紹對逢紀言:今歸去,羞見田豐(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逢紀借機誣陷: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上下不和同,勞而未有功。出門通大道,從此何初終)。
袁紹聽逢言大怒(言不輕信,故人不負我;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遂命使者齎寶劍先往冀州獄中殺田豐。
田豐在獄中得知袁紹大敗而回,自知必死。
獄吏問其故,豐解釋:袁紹外寬而內忌(外寬內忌,非良主也),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豐;今戰敗則羞,豐不望生矣。
使者齎劍至,傳袁紹命,欲取田豐之首,豐自知因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乃自刎於獄中。
田豐既死,聞者皆為歎惜。
二、再次慘敗
袁紹回冀州,不理政事,紹妻劉氏勸立後嗣。
紹所生三子,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顯甫,是紹後妻劉氏所出,生得形貌俊偉,紹至愛之,因此留在身邊(親之割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
審、逢二人,向輔袁尚;辛、郭二人,向輔袁譚;四人各為其主(不怕巨浪高,隻怕槳不齊)。
袁紹對四人言明:欲立三子尚。
郭圖勸諫:若廢長立幼,此亂萌也。今軍威稍挫,敵兵壓境,且理會拒敵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議。
袁紹躊躇未決,袁熙引兵,自幽州來;袁譚引兵,自青州來;外甥高乾亦引兵,自並州來:各至冀州助戰。
紹喜,再整人馬來戰曹操。
時操引得勝之兵,陳列於河上,有土人簞食壺漿以迎之。
操從父老處得知:桓帝時,遼東人殷馗對其等言:黃星見於乾象,正照此間。後五十年,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今以年計之,整整五十年。曹操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正應當時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矣。
操自謙不敢當,遂取酒食絹帛賜老人而遣之。
嚴令三軍不得擾民,軍民震服(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袁紹聚四州之兵,前至倉亭下寨,操提兵前進,下寨已定。
袁尚拈弓搭箭,正中史渙左目,墜馬而死。
袁紹見子得勝,大隊人馬擁將過來,混戰大殺一場,各鳴金收軍還寨。
程昱獻十麵埋伏之計,勸操退軍於河上,伏兵十隊,誘紹追至河上,曹軍無退路,必將死戰(背水一戰激勵勵誌,沒有退路,反而能贏得更好的出路),可勝紹矣。
操然昱計。
十隊先進,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操令許褚引兵前進,偽作劫寨之勢。
袁紹五寨人馬,一齊俱起(孤注一擲,注定覆水難收)。
許褚回軍便走,袁紹引軍趕來,比及天明,趕至河上,曹軍無去路,眾軍回身奮力向前。
袁軍大亂,袁紹退軍急回,背後曹軍趕來,十隊人馬,兩兩一夥兒,連續攻擊袁軍。
紹奮力衝突,得脫重圍,袁熙、高乾皆被箭傷,軍馬死亡殆儘(以蠶食之計,吞頑抗之敵)。
紹抱三子痛哭一場,不覺昏倒,眾人急救,紹口吐鮮血不止。
教袁譚前往青州整頓,令袁熙仍回幽州,高乾仍回並州:各去收拾人馬,以備調用。
袁紹引袁尚等入冀州養病,令尚與審配、逢紀暫掌軍事。
眾皆勸操急攻之,操認為:冀州糧食極廣,審配又有機謀,未可急拔,姑待秋成後取之未晚。
三、解除後患
荀彧有書報知曹操:劉備聞曹操提軍出征河北,乃令劉辟守汝南,備親自引兵乘虛來攻許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操大驚,留曹洪屯兵河上,虛張聲勢(所有的虛張聲勢隻是為了試探,真正的離開永遠隻會悄無聲息)。
操自提大兵往汝南來迎劉備,劉備與關、張、趙雲等,引兵行近穰山地麵,正遇曹兵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