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買人心失敗
張飛因關公放了上流水,遂引軍從下流殺將來,截住曹仁混殺,忽遇許褚,便與交鋒,許褚不敢戀戰,奪路走脫。
張飛趕來,接著劉備、孔明,一同沿河到上流。
劉封、糜芳已安排船隻等候,遂一齊渡河,儘望樊城而去,孔明教將船筏放火燒毀。
曹仁收拾殘軍,就新野屯住,使曹洪去見曹操,具言失利之事。
操大怒欲令大軍一齊去取樊城,劉曄獻計:曹操初至襄陽,必須先買民心(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先使人招降劉備。備即不降,亦可見操愛民之心;若備來降,則荊州之地,可不戰而定也。
操從曄言,便問:誰可為使?
劉曄推薦徐庶,操恐庶不複來。
曄料定徐庶若不來,貽笑於人矣。
操乃召徐庶至,令庶勸降劉備。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劉備、孔明接見,共訴舊日之情。
庶向劉備訴說曹操實情,劉備欲留徐庶。
徐庶表示:若不還,恐惹人笑,庶身雖在曹,誓不為設一謀,庶請辭(為虛名所累,終非智者)。
劉備不敢強留,徐庶辭回見曹操言:劉備並無降意。
二、真仁耶
操大怒,即日進兵。
孔明向劉備獻計: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
劉備不忍棄百姓,孔明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
兩縣之民,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
劉備於船上望見,大慟,欲投江而死(成大事者,輕棄性命,不智!),左右急救止。
聞者莫不痛哭,劉備急令雲長催船渡之,方才上馬。
行至襄陽東門,劉備請劉琮快開門以救百姓,劉琮聞劉備至,懼而不出。
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
城中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讓劉備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劉備急止之言:休驚百姓!(一將功成萬骨枯,戰場豈是兒戲!)
魏延隻管招呼劉備軍馬入城,大將文聘與魏延交戰,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
劉備言: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備不願入襄陽!(棄盟友不顧者,不可交也)
孔明借機獻計:先取江陵為家。劉備從亮言,引著百姓,儘離襄陽大路,望江陵而走。
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劉備而去。
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儘,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劉備,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劉備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劉備
率眾將拜於墓前,哭乞劉表英靈,垂救荊襄之民!
忽哨馬報:曹操大軍已屯樊城,即日渡江趕來也。眾將皆建議: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劉備泣言: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備,不忍棄之(將百姓帶入戰場,真仁耶?!)!百姓聞劉備此言,莫不傷感,劉備擁著百姓,緩緩而行。
孔明建議:遣雲長往江夏求救於公子劉琦,教琦速起兵乘船會於江陵。
劉備從之,即修書令雲長同孫乾領五百軍往江夏求救;令張飛斷後;趙雲保護老小;其餘俱管顧百姓而行。
三、亡君宿命
曹操在樊城,使人渡江至襄陽,召劉琮相見,琮懼怕不敢往見,蔡瑁、張允請行。
王威密諫琮:趁曹操懈弛無備,琮奮整奇兵,設於險處擊之,操可獲矣,獲操則威震天下,中原雖廣,可傳檄而定,此難遇之機,不可失也。
琮以威言告蔡瑁(沒有主意的人,是沒有智慧磁場),瑁叱王威,威怒亦罵之:賣國之徒,威恨不生啖瑁肉!
瑁欲殺之,蒯越勸止,瑁遂與張允同至樊城,拜見曹操。
瑁等辭色甚是諂佞,操問明荊州軍馬錢糧等實情,遂加瑁為鎮南侯、水軍大都督,張允為助順侯、水軍副都督。
二人大喜拜謝,操又保證:表奏天子,使劉琮永為荊州之主。
二人大喜而退。
荀攸認為:蔡瑁,張允乃諂佞之徒,不解曹操為何加以顯爵,更教都督水軍?
操笑言:止因操所領北地之眾,不習水戰,故且權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後,彆有理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無奈;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是境界!)。
蔡瑁、張允歸見劉琮,具言:曹操許保奏劉琮永鎮荊襄。
琮大喜!琮與母蔡夫人齎捧印緩兵符,親自渡江拜迎曹操。
操撫慰畢,即引隨征軍將,進屯襄陽城外。
蔡瑁、張允令襄陽百姓焚香拜接,曹操俱用好言撫諭。
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撫慰:操不喜得荊州,喜得蒯越也。遂封蒯越為江陵太守,樊城侯;傅巽、王粲等皆為關內侯;而以劉琮為青州刺史,便教起程。
琮聞命大驚,推辭:琮不願為官,願守父母鄉土。
操堅持讓琮去青州,琮再三推辭,曹操不準,琮隻得與母蔡夫人同赴青州。
隻有故將王威相隨(亡國之君各賢其臣,豈知不忠而任之?),其餘官員俱送至江口而回。
操喚於禁引輕騎追劉琮母子殺之,以絕後患,於禁得令,領眾趕上,蔡夫人抱劉琮而大哭。
於禁喝令軍士下手,王威忿怒,奮力相鬥,竟被眾軍所殺(好漢難敵四手,猛虎鬥不過群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