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敵再發兵
孔明獻拒曹之計:新野小縣,不可久居,近聞劉表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荊州為安身之地,可拒曹操也。
劉備因受表之恩,不忍圖之!孔明言明:今若不取,後悔莫及!(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劉備表示:寧死,不忍作負義之事。(婦人之仁,終難成大事)孔明隻能表示:且再作商議。
夏侯惇敗回許昌,自縛見曹操,伏地請死。
操釋之,惇述說:遭諸葛亮詭計,用火攻破曹軍。
惇言明:李典、於禁曾出言提醒(功過不容少混,混則人懷惰墮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則人起攜貳之誌。)。
操乃賞二人。
惇提議:劉備如此猖狂,真腹心之患也,不可不急除。
操便傳令起大兵出師。
二、孔家皆亡
太中大夫孔融諫:今曹操興此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
操怒,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諫者,必斬。
孔融出府,仰天歎: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敗乎!
禦史大夫郗慮家客聞此言(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管住口很重要),報知郗慮,慮常被孔融侮慢,心正恨之,乃以此言入告曹操,且誣陷孔融:向者禰衡之辱丞相,乃融使之也。
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
融有二子,年尚少,時方在家,對坐弈棋。
左右急報並請二公子急避,二子以“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束手待斃,迂腐之極)為由,坐以待斃。
廷尉儘收融家小並二子,皆斬之,號令融屍於市。
京兆脂習伏屍而哭,操聞之,大怒,欲殺之。
荀彧勸諫:脂習常諫融曰:融剛直太過,乃取禍之道,今融死而來哭,乃義人也,不可
殺。
操乃止,習收融父子屍首,皆葬之。
三、荊州易主
曹操既殺孔融,傳令五隊軍馬次第起行,隻留荀彧等守許昌。
荊州劉表病重,使人請劉備來托孤,劉備引關、張至荊州見劉表。
表囑咐劉備:表死之後,劉備可自領荊州。
劉備泣拜隻說:當竭力以輔賢侄,不敢有他意!正說間,人報曹操自統大兵至。
劉備急辭劉表,星夜回新野。
劉表病中聞此信,商議寫遺囑,令劉備輔佐長子劉琦為荊州之主。
蔡夫人聞之大怒,關上內門,使蔡瑁、張允二人把住外門。
劉琦在江夏,知父病危,來至荊州探病,方到外門,蔡瑁當住。
劉琦立於門外,大哭一場(公道不在人心,是非隻在時勢,天理自在手段!),上馬仍回江夏。
劉表病勢危篤,望劉琦不來,大叫數聲而死。
劉表既死,蔡夫人與蔡瑁、張允商議,假寫遺囑,令次子劉琮為荊州之主,然後舉哀報
喪。
劉琮年方十四歲,頗聰明,乃聚眾商議:倘琦與劉備興兵問罪,如何解釋?
眾官未及對,幕官李珪諫言:今急發哀書至江夏,請大公子為荊州之主,就命劉備一同理事:北可以敵曹操,南可以拒孫權。此萬全之策也。
蔡瑁大罵李珪,李珪亦破口大罵:瑁內外朋謀,假稱遺命,廢長立幼,眼見荊襄九郡,送於蔡氏之手!故主有靈,必當殛汝!(寧與智者爭高下,不與俗物論長短)
蔡瑁大怒,喝令左右推出斬之,李珪至死大罵不絕。
蔡瑁遂立劉琮為主,蔡氏宗族,分領荊州之兵,命治中鄧義、彆駕劉先守荊州,蔡夫人自與劉琮前赴襄陽駐紮,以防劉琦、劉備。
葬劉表之柩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竟不訃告劉琦與劉備。
劉琮至襄陽,忽報曹操引大軍徑望襄陽而來,琮大驚,遂請蒯越、蔡瑁等商議。
東曹掾傅巽、蒯越皆建議投降曹操,琮擔心:以先君之業,一旦棄與他人,恐貽笑於天下耳。(屁股決定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