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仇分明
孫權督眾攻打夏口,黃祖兵敗將亡,遂棄江夏,往荊州而走。
甘寧料得黃祖必走荊州,乃於東門外伏兵等候。
祖於馬上對寧言:祖向日不曾輕待寧(客氣話,不能當真!),今何相逼耶?
寧反駁:昔在江夏,多立功績,祖乃以賊待寧,今日尚有何說(事實是擊破謊言的利器)!
黃祖自知難免,撥馬而走,寧恐程普來爭功,背射黃祖,祖中箭翻身落馬,寧梟祖首級,回馬與程普合兵一處,回見孫權,獻黃祖首級。
權命以木匣盛貯,待回江東祭獻於亡父靈前,重賞三軍,升甘寧為都尉。
商議欲分兵守江夏,張昭提議:孤城不可守,且回江東,劉表知孫權破黃祖,必來報仇;
孫權以逸待勞,必敗劉表;表敗而後乘勢攻之,荊襄可得也(放長線,釣大魚)。
權從昭言,遂棄江夏,班師回江東。
蘇飛在檻車內,密使人告甘寧求救,寧言:飛即不言,寧也不忘(大恩不言謝,惠意銘心間)
大軍既至吳會,權命將蘇飛嫋首,與黃祖首級一同祭獻。
甘寧乃入見權,頓首哭告:今飛罪當誅,寧念飛昔日之恩情,願納還官爵,以贖飛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權表示:飛有恩於寧,權為寧赦之,但恐怕飛逃走。
寧願以性命擔保蘇飛,權乃赦蘇飛,止將黃祖首級祭獻,祭畢設宴,大會文武慶功。
淩統因甘寧在江夏時,射死父親淩操,今日相見,故欲報仇。
權與眾官再三勸之,淩統隻是怒目而視甘寧。
權即日命甘寧領兵五千、戰船一百隻,往夏口鎮守,以避淩統(有時候,不糾纏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
寧拜謝,領兵自往夏口去了,權又加封淩統為承烈都尉,統隻得含恨而止。
二、順水人情避禍端
劉備差人打探江東消息,回報:東吳已攻殺黃祖,現今屯兵柴桑。
劉備便請孔明計議,正話間,劉表差人來請劉備赴荊州議事。
孔明料定:必因江東破了黃祖,故請劉備商議報仇之策也。
孔明與劉備同往,相機而行。
劉備留雲長守新野,令張飛引五百人馬跟隨往荊州來。
孔明建議劉備:當先謝襄陽之事,表若令劉備去征討江東,切不可應允,但說容歸新
野,整頓軍馬。
劉備依言,來到荊州,留張飛屯兵城外,劉備與孔明入城見劉表,禮畢,劉備請罪於階下。
表講明原委並謝劉備不見罪,劉備推說非乾蔡將軍之事,想皆下人所為耳。
表因江夏失守,黃祖遇害,請劉備共議報複之策。
劉備表示:黃祖性暴,不能用人,故致此禍,今若興兵南征,倘曹操北來,又當奈何?
表言:表死之後,劉備便為荊州之主也。劉備推脫:不敢當此重任。
孔明以目視劉備,劉備以“容徐思良策(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萬事皆有法,不可亂也)”為說辭,遂辭出。
回至館驛,孔明問劉備為何拒絕劉表推備為荊州之主的提議?
劉備表示:劉表待備,恩禮交至,不忍乘表危而奪之(迂腐之極之言)。
孔明歎:真仁慈之主也(是誇是罵?二者皆有也)!
正商論間,公子劉琦來見,劉備接入。
琦泣拜請劉備相救,劉備推脫:此為琦家事耳,不便過問(千頭萬緒理不清,清官難斷家務事)。
孔明微笑,劉備求計於孔明,孔明亦推脫為家事不敢過問。
劉備送琦出,並向琦教授妙計:使孔明教授活命之法。琦謝而去。
劉備隻推腹痛,乃喚孔明代往回拜劉琦,孔明允諾,來至公子宅前入見公子。
公子邀入後堂,茶罷,琦向孔明求救,孔明恐有漏泄,為害不淺,說罷,起身告辭。
琦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飲,飲酒之間,琦又向孔明求救。
孔明表示:此非亮所敢謀也。言訖,又欲辭去。
琦勸住,孔明乃複坐。
琦謊稱:有一古書,請孔明一觀。乃引孔明登一小樓,琦泣拜再請孔明相救。
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樓,隻見樓梯已撤去。
琦表示:琦欲求教良策,孔明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孔明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
孔明以“疏不間親”為由再次拒絕(疏不間親,卑不謀尊)。
琦以死相逼(手中有力,心中有佛,臨事靜對猛虎,事了閒看落花),孔明止之,說出良策——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黃祖新亡,江夏乏人守禦,琦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以避禍矣。
琦再拜謝教,乃命人取梯迭,孔明下樓。
孔明辭彆,回見劉備,具言其事,劉備大喜。
次日,劉琦上言,欲守江夏。
劉表猶豫未決,請劉備共議。
劉備讚同劉琦自往(借花獻佛——順水人情),表示:東南之事,劉表父子當之;西北之事,備願當之。
表又言:近聞曹操於鄴郡作玄武池以練水軍,必有南征之意,不可不防(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劉備表示:已知之,劉表勿憂慮。遂拜辭回新野。
劉表令劉琦引兵三千往江夏鎮守。
三、強敵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