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
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
懿字仲達,河內溫人也。潁川太守司馬雋之孫,京兆尹司馬防之子,主簿司馬朗之弟也。自是文官大備,乃聚武將商議南征。
夏侯惇進諫:近聞劉備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為後患,可早圖之。
操即命夏侯惇為都督,於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將,領兵十萬,直抵博望城,以窺新野。
荀彧諫: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
惇自負:劉備鼠輩耳,必擒之。
徐庶也提醒:勿輕視劉備。
徐庶又簡介: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
操問:亮與庶相比如何?庶誇讚: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夏侯惇認為:庶之言謬矣,惇看諸葛亮如草芥耳(勿以軍重而輕敵,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說為必然),惇若不一陣生擒劉備,活捉諸葛,願將首級獻與曹操。
操盼惇早報捷書,惇奮然辭曹操,引軍登程。
四、孔明出山第一功
劉備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勿以親疏定是非),向劉備抱怨對孔明過甚。
劉備堅信孔明,讓二人不必多言,關、張見說,不言而退。
劉備取尾親自結帽,孔明入見,正色言:劉備無複有遠誌,但事此而已(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儘其責)。
劉備投帽於地而謝:備聊假此以忘憂耳。
孔明問劉備:自度比曹操若何?劉備坦言:不如也(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
孔明又問:萬一曹兵至,何以迎之?劉備表示:正愁此事,未得良策。
孔明表示: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敵。劉備遂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陣法。
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來了。
張飛聞知,對雲長言:可著孔明前去迎敵便了。
劉備召二人入,問其迎敵之策,張飛讓劉備派孔明去。
劉備言明:智賴孔明,勇須二弟。
關、張出,劉備請孔明商議。
孔明表示:恐關、張二人不肯聽亮號令,劉備若欲亮行兵,乞假劍印。
劉備便以劍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眾將聽令。
孔明調撥已定,雲長問:孔明卻作何事?孔明直言:隻坐守縣城。
張飛大笑孔明在家裡坐地,好自在!孔明以劍印為憑,言明違令者斬!
劉備連忙勸阻,告誡:二弟不可違令。張飛冷笑而去。
雲長亦表示:且看孔明的計應也不應,那時卻來問孔明未遲。
二人去了,眾將皆未知孔明韜略,今雖聽令,卻都疑惑不定。
孔明又向劉備分派任務,隨即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派撥已畢,劉備亦疑惑不定。
夏侯惇與於禁等引兵至博望,分一半精兵作前隊,其餘儘護糧車而行。
惇初見劉備軍馬大為輕視,遂自縱馬向前。
雲縱馬來戰,不數合,雲詐敗而走。
夏侯惇從後追趕,雲約走十餘裡,回馬又戰,不數合又走(且戰且走,誘敵通用之法)。韓浩拍馬向前諫:趙雲誘敵(誘敵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恐有埋伏。
惇遂不聽浩言,直趕至博望坡,一聲炮響,劉備自引軍衝將過來,接應交戰。
夏侯惇笑,更加輕視劉備軍馬,乃催軍前進。
劉備、趙雲退後便走,天色已晚,濃雲密布,又無月色,晝風既起,夜風愈大。
夏侯惇隻顧催軍趕殺(一味趕殺,莽夫所為),於禁、李典趕到窄狹處,兩邊都是蘆葦。
典對禁言: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備用火攻,奈何?
禁認為:典言是也。禁往前為都督言之,典止住後軍。
李典便勒回馬,大叫:後軍慢行!(軍中傳令,用“大叫”,兒戲也)人馬走發,那裡攔當得住?(令行禁止都做不到,何為軍也?)
夏侯惇正走之間,見於禁從後軍奔來,便問何故。
禁言: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可防火攻。
夏侯惇猛省,即回馬令軍馬勿進,言未已,早望見一派火光燒著,隨後兩邊蘆葦亦著。
一霎時,四麵八方,儘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
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趙雲回軍趕殺,夏侯惇冒煙突火而走。
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被關雲長領一軍攔住,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
於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遇張飛。
戰不數合,張飛一槍刺夏侯蘭於馬下,韓浩奪路走脫。
夏侯惇收拾殘軍,自回許昌。
關、張二人均讚:孔明真英傑也!
關、張下馬拜伏於孔明車前,收聚眾軍,把所獲糧草輜重,分賞將士,班師回新野,新野百姓望塵遮道而拜。
孔明回至縣中,對劉備言:夏侯惇雖敗去,曹操必自引大軍來。(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劉備問:似此如之奈何?孔明表示:有一計,可敵曹軍。
預知其計若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