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容貌瘦弱,身材短小,博聞強記,人皆不及:嘗觀道旁碑文一過,便能記誦;觀人弈棋,棋局亂,複為擺出,不差一子。又善算術,其文詞妙絕一時。年十七,辟為黃門侍郎,不就,後因避亂至荊襄,劉表以為上賓。
王粲也讚成投降曹操,琮表示:讚同王粲的建議,但須稟告母親知道(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蔡夫人從屏後轉出,表示讚同投降曹操。
劉琮意決,便寫降書,令宋忠潛地往曹操軍前投獻(宋忠,送終;人如其名!)。
宋忠領命,直至宛城,接著曹操,獻上降書。
操大喜,重賞宋忠,分付教劉琮出城迎接,便著琮永為荊州之主。
宋忠拜辭曹操,取路回荊襄。
四、不思進取
宋忠回避不迭,被雲長喚住,細問荊州之事。
忠初時隱諱,後被雲長盤問不過,隻得將前後事情,一一實告。
雲長大驚,隨捉宋忠至新野見劉備,具言其事。
劉備聞之大哭,張飛主張:先斬宋忠,隨起兵渡江,奪了襄陽,殺了蔡氏、劉琮,然後與曹操交戰。
劉備不聽張飛之言,乃叱宋忠:斬忠無益於事,可速去。(賞罰不明,百事不成;賞罰若明,四方可行)
忠拜謝,抱頭鼠竄而去。
劉備正憂悶間,劉琦差伊籍到來,劉備感伊籍昔日相救之恩,降階迎之,再三稱謝。
籍奉大公子之命告知劉備:荊州已故,蔡夫人與蔡瑁等商議,不來報喪,竟立劉琮為主,並求劉備儘起麾下精兵,同往襄陽問罪。
劉備看書畢,告知伊籍:劉琮已將荊襄九郡獻與曹操矣!
籍大驚,劉備具言拿獲宋忠之事。
籍建議:劉備以吊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類,則荊州屬劉備矣。
孔明讚同伊籍之言,請劉備從之。
劉備垂淚言:劉表臨危托孤於備,今若執劉表之子而奪劉表之地,異日死於九泉之下,沒麵目複見劉表(亂世之中,豈可依常理行事)。
孔明提出: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何以拒敵?
劉備提議:不如走樊城以避之。(兩軍相遇,勇者勝;兩軍對壘,智者贏)
五、強敵屢敗
正商議間,探馬飛報曹兵已到博望了。
劉備慌忙發付伊籍回江夏整頓軍馬,與孔明商議拒敵之計。
孔明一麵差孫乾往河邊調撥船隻,救濟百姓;差糜竺護送各官家眷到樊城;一麵聚諸將聽令,各將領命而行。
孔明分撥已定,乃與劉備登高了望,隻候捷音。
曹仁、曹洪引軍十萬為前隊,前麵已有許褚引三千鐵甲軍開路,浩浩蕩蕩,殺奔新野來。來到鵲尾坡,望見坡前一簇人馬,儘打青、紅旗號,許褚催軍向前。
劉封、糜芳分為四隊,青、紅旗各歸左右。
許褚勒馬,懷疑有伏兵,準備隻在此處住下,曹仁料定此為疑兵,必無埋伏,可速進兵。
許褚複回坡前,提兵殺入。
時日已墜西,許褚方欲前進,隻見山頂上左劉備,右孔明,二人對坐飲酒。
許褚大怒,引軍尋路上山,山上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前進。
曹仁領兵到,教且奪新野城歇馬,軍士至城下時,隻見四門大開,曹兵突入,竟是一座空城了,此時各軍走乏,都已饑餓,皆去奪房造飯。
曹仁、曹洪就在衙內安歇,接連幾次飛報,西、南、北三門皆火起。
曹仁急令眾將上馬時,滿縣火起,上下通紅。
是夜之火,更勝前日博望燒屯之火,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急急奔出東門,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衝殺一陣。
曹仁大敗,奪路而走,劉封又引一軍截殺一陣。
到四更時分,人困馬乏,軍士大半焦頭爛額,奔至白河邊,喜得河水不甚深,人馬都下河吃水:人相喧嚷,馬儘嘶鳴。
雲長在上流用布袋遏住河水,忽聽得下流人喊馬嘶,急令軍士一齊掣起布袋,水勢滔天,望下流衝去,曹軍人馬俱溺於水中,死者極多。
曹仁引眾將望水勢慢處奪路而走,行到博陵渡口,張飛領一軍攔路。
預知曹仁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