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吳地分歧
一、初入吳地
魯肅、孔明辭了劉備、劉琦,登舟往柴桑郡來,魯肅囑咐孔明:見孫權,切不可實言曹操兵多將廣。
孔明表示亮自有對答之語,肅請孔明於館驛中暫歇,先自往見孫權。
權將曹操檄文示肅,說明現狀:操昨遣使齎文至此,權先發遣來使,現今會眾商議未定。
肅接檄文觀看,其略:曹操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拚音máohuī,釋義為旌麾,帥旗;泛指旗幟。)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孫權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回音。
魯肅看畢,問孫權的意見,權表示未有定論。
張昭極力主張投降(因片語便言投降者,當斬),眾謀士皆言:子布之言,正合天意(附和之言,可忽略)
孫權沉吟不語,張昭又勸諫: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投降保平安,投降者任人魚肉也)
孫權低頭不語,須臾,權起更衣,魯肅隨於權後。
權知肅意,乃執肅手問肅主張,肅言:恰才眾人所言,深誤孫權,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孫權不可降曹操。
權問肅:何以言之?
肅解釋: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孫權降操,欲安所歸乎?
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自私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私得理所當然)。
權歎,坦言:諸人議論,大失權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權見相同,但操新得袁紹之眾,近又得荊州之兵,恐勢大難以抵敵。
肅建議:孫權向諸葛瑾之弟諸葛亮問曹軍虛實,權命亮先見江東英俊,然後升堂議事。
肅領命而去,肅館驛中見孔明,又囑:切不可言曹操兵多。
孔明笑言:亮自見機而變,決不有誤。
二、舌戰群儒
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於客位。
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酸、汝南程德樞等出言問難,孔明皆對答如流(口舌之辯,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的闡述罷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是一個多緯度的東西,而武是一個單緯度的東西)。
張溫、駱統二人,又欲問難,黃蓋自外而入,厲聲製止,黃蓋與魯肅引孔明入。
至中門,正遇諸葛瑾,孔明施禮。
瑾責亮不去見瑾,孔明對答:宜先公後私(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瑾見諒。
瑾告訴亮:見過吳侯,卻來敘話。說罷瑾自去。
魯肅再次叮囑孔明不可忘了叮囑,孔明點頭應諾。
引至堂上,孫權降階而迎,優禮相待,施禮畢,賜孔明坐,眾文武分兩行而立,魯肅立於孔明之側,隻看他講話。
孔明致劉備之意畢,偷眼看孫權:碧眼紫髯,堂堂一表。
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隻可激,不可說(辨症施治,對症下藥)。
獻茶已畢,孫權向孔明問曹軍虛實,孔明誇言: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
權懷疑曹軍有詐,孔明卻言:非詐也。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操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
魯肅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隻做不見(走自己的路,讓彆人去說吧!)。
權再三確認曹軍實情,孔明皆以誇大之詞嚇孫權,權未及答。
孔明又言:孫權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權問孔明:劉備為什麼不降曹?
孔明言:劉備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不能屈處人下!
孫權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苦而不言,喜而不語,怒而不發,才是活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猶豫不決
眾皆哂笑而散,魯肅責孔明:亮言藐視孫權甚矣。
孔明仰麵笑言:孫權不能容物耶!亮自有破曹之計,權不問,亮故不言。
肅確定孔明果有良策後,便入後堂見孫權。
權怒氣未息,肅向孫權回稟:孔明有破曹之策,不肯輕言。
權回嗔作喜,同魯肅複出堂,再請孔明敘話(大丈夫能屈能伸!)。
權見孔明先道歉,孔明亦道歉。
權邀孔明入後堂,置酒相待,數巡之後,權向孔明請教抗曹之策。
孔明分析三方利弊,獻計:孫權與劉備協力同心,破曹軍。
權大悅,隨即許諾: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遂令魯肅將此意傳諭文武官員,送孔明於館驛安歇。
張昭知孫權欲興兵,急入見權言: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所謂負薪救火也。孫權隻低頭不語。
顧雍亦附和張昭之言,孫權沉吟未決。
張昭等出,魯肅入見言:孫權若遲疑,必為眾人誤矣。
權令肅且暫退,容其三思,肅乃退出。
孫權退入內宅,寢食不安,猶豫不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吳國太見權如此,問明緣由,提醒孫權記得吳太夫人臨終之語(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孫權如醉方醒,似夢初覺,想出這句話來。
預知說著甚的,且看下回分解。
第四十四回吳決意抗曹
一、決策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