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略展視之,上麵儘寫著地理行程,遠近闊狹,山川險要,府庫錢糧,一一俱載明白。鬆言:劉備可速圖之,鬆有心腹契友二人:法正、孟達,此二人必能相助,如二人到荊
州時,可以心事共議。
劉備拱手謝,言: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他日事成,必當厚報。
鬆言:鬆遇明主,不得不儘情相告,豈敢望報乎?說罷作彆,孔明命雲長等護送數十裡方回。
三、動手搶蛋糕
張鬆回益州,先見友人法正,正字孝直,右扶風郿人也,賢士法真之子。
鬆見正,具說曹操輕賢傲士,隻可同憂,不可同樂,鬆已將益州許劉皇叔矣,專欲與正共議。
法正言:正料劉璋無能,已有心見劉皇叔久矣,此心相同,又何疑焉?
孟達至,達字子慶,與法正同鄉,達入,見正與鬆密語,達言:達已知二公之意,將欲獻益州耶?
鬆言:是欲如此,達試猜之,合獻與誰?達言:非劉備不可。三人撫掌大笑。
法正問:鬆明日見劉璋,當若何?
鬆言:鬆薦正、達二公為使,可往荊州。二人應允(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萬事皆有法,不可亂也)。
次日,張鬆見劉璋。
璋問:乾事若何?
鬆言:操乃漢賊,欲篡天下,不可為言,操已有取川之心。
璋問:似此如之奈何?
鬆欲獻一計,使張魯、曹操必不敢輕犯西川。
璋問:何計?
鬆言:荊州劉皇叔,與璋同宗,仁慈寬厚,有長者風,赤壁鏖兵之後,操聞之而膽裂,何況張魯乎?劉璋何不遣使結好,使為外援,可以拒曹操、張魯矣。
璋言:璋亦有此心久矣,誰可為使?
鬆言:非法正、孟達,不可往也。
璋即召二人入,修書一封,令法正為使,先通情好,次遣孟達領精兵五千,迎劉備入川為援。
正商議間,西閬中巴人,姓黃,名權,字公衡,現為劉璋府下主簿,自外突入,汗流滿麵,大叫:璋若聽張鬆之言,則四十一州郡,已屬他人矣!
璋問:劉備與璋同宗,璋故結之為援,權何出此言?
權言:權素知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遠得人心,近得民望,兼有諸葛亮、龐統之智謀,關、張、趙雲、黃忠、魏延為羽翼。若召到蜀中,以部曲待之,劉備安肯伏低做小?若以客禮待之,又一國不容二主。今聽權言,則西蜀有泰山之安,不聽權言,璋有累卵之危矣。張鬆昨從荊州過,必與劉備同謀,可先斬張鬆,後絕劉備,則西川萬幸也。
璋問:曹操、張魯到來,何以拒之?
權言:不如閉境絕塞,深溝高壘,以待時清。
璋言:賊兵犯界,有燒眉之急,若待時清,則是慢計也。遂不從權言,遣法正行。
帳前從事官王累阻言:不可!不可!累頓首言:璋今聽張鬆之說,自取其禍。
璋言:不然,璋結好劉備,實欲拒張魯也。
累言:張魯犯界,乃癬疥之疾,劉備入川,乃心腹之大患。況劉備世之梟雄,先事曹操,便思謀害,後從孫權,便奪荊州。心術如此,安可同處乎?今若召來,西川休矣!
璋叱:再休亂道!劉備是璋同宗,備安肯奪璋基業?(在任何政治鬥爭中,正人君子必敗,而小人必占上風,因為正人君子為道義而爭,而小人則為權力而爭,結果雙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壞人得權。)便教扶二人出,遂命法正便行。
法正離益州,徑取荊州,來見劉備,參拜已畢,呈上書信,劉備拆封視之。
劉備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劉備屏退左右,密謂正言:久仰孝直英名,張彆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法正謝言: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彆駕昔日之言,劉備複有意乎?
劉備言: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歎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係備同宗,不忍相圖。
法正言: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劉備,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劉備欲取,正當效死。
劉備拱手謝言:尚容商議。當日席散,孔明親送法正歸館舍。
劉備獨坐沉吟,龐統進言: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劉備高明,何多疑耶?
劉備問:以統之意,當複何如?
統言:荊州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得誌,益州戶口百萬,土廣財富,可資大業,今幸張鬆、法正為內助,此天賜也。何必疑哉?
劉備言:今與備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備以寬;操以暴,備以仁;操以譎,備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備不忍也。
龐統笑言:劉備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劉備幸熟思焉(舍得之妙,妙在微言大義;舍得之精,精在有舍有得)。
劉備乃恍然言:金石之言,當銘肺腑。遂請孔明,同議起兵西行。
孔明言: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
劉備言:備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亮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
孔明應允,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
劉備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劉備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
臨行時,廖化引一軍來降,劉備便教廖化輔佐雲長以拒曹操。
四、誠心對賊
行不數程,孟達接著,拜見劉備,說劉益州令達領兵五千遠來迎接,劉備使人入益州,先報劉璋。
璋便發書告報沿途州郡,供給錢糧,璋欲自出涪城親接劉備,即下令準備車乘帳幔,旌旗鎧甲,務要鮮明。
主簿黃權入諫:璋此去,必被劉備之害,權食祿多年,不忍璋中他人奸計,望三思之!
張鬆言:黃權此言,疏間宗族之義,滋長寇盜之威,實無益於璋。
璋乃叱權:璋意已決,權何逆璋!
權叩首流血,近前口銜璋衣而諫,璋大怒,扯衣而起,權不放,頓落門牙兩個。
璋喝左右,推出黃權,權大哭而歸。
璋欲行,建寧俞元人,姓李,名恢,伏於階前叩首諫言:竊聞君有諍臣,父有諍
子,黃公衡忠義之言,必當聽從,若容劉備入川,是猶迎虎於門也。
璋言:劉備是璋宗兄,安肯害璋?再言者必斬!(少怕輕浮,老怕狂;窮怕誌短,富怕贓;忠臣害怕君不正,孝子害怕父不良;賢妻最怕夫魯莽,孤苦孩兒怕後娘)叱左右推出李恢。
張鬆言:今蜀中文官各顧妻子,不複為璋效力,諸將恃功驕傲,各有外意,不得劉皇叔,則敵攻於外,民攻於內,必敗之道也(言外而敗內者,必有異心)。
璋言:鬆所謀,深於璋有益。
次日,上馬出榆橋門,人報從事王累,自用繩索倒吊於城門之上,一手執諫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諫不從,自割斷累繩索,撞死於此地。(文臣死諫,為自己贏得一身的名氣,可是對真正的社稷真的有功嗎?)
劉璋教取所執諫章觀之,劉璋觀畢,大怒言:璋與仁人相會,如親芝蘭,累何數侮於璋耶!
王累大叫一聲,自割斷其索,撞死於地。
劉璋將三萬人馬往涪城來,後軍裝載資糧餞帛一千餘輛,來接劉備。
劉備前軍已到墊江,所到之處,一者是西川供給;二者是劉備號令嚴明,如有妄取百姓一物者斬:於是所到之處,秋毫無犯。
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劉備皆用好言撫慰。
法正密謂龐統言:近張鬆有密書到此,言於涪城相會劉璋,便可圖之,機會切不可失。
統言:此意且勿言,待二劉相見,乘便圖之,若預走泄,於中有變。法正乃秘而不言。
涪城離成都三百六十裡,璋已到,使人迎接劉備,兩軍皆屯於涪江之上,劉備入城,與劉璋相見,各敘兄弟之情。
禮畢,揮淚訴告衷情,飲宴畢,各回寨中安歇。
璋謂眾官言:可笑黃權、王累等輩,不知劉備之心,妄相猜疑。璋今日見之,真仁義
之人也,璋得劉備為外援,又何慮曹操、張魯耶?非張鬆則失之矣。乃脫所穿綠袍,並黃金五百兩,令人往成都賜與張鬆。
部下將佐劉璝、泠苞、張任、鄧賢等一班文武官言:璋且休歡喜,劉備柔中有剛,備心未可測,還宜防之。
璋笑言:眾官皆多慮,璋兄豈有二心哉!(不入煉獄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眾皆嗟歎而退。
劉備歸到寨中,龐統入見言:劉備今日席上見劉季玉動靜乎?
劉備言:季玉真誠實人也。
統言:季玉雖善,璋臣劉璝、張任等皆有不平之色,璋間吉凶未可保也,以統之計,莫若來日設宴,請季玉赴席,於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劉備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
劉備言:季玉是備同宗,誠心待備,更兼備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統此謀,雖霸者亦不為也。
統言:此非統之謀,是法孝直得張鬆密書,言事不宜遲,隻在早晚當圖之。言未已,法正入見言:正等非為自己,乃順天命也。
劉備言:劉季玉與備同宗,不忍取之(當你猶豫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時,其實你內心已經有了答案,隻是沒有充足的理由去說服自己)。
正言:劉備差矣,若不如此,張魯與蜀有殺母之仇,必來攻取,劉備遠涉山川,驅馳士馬,既到此地,進則有功,退則無益。若執狐疑之心,遷延日久,大為失計,且恐機謀一泄,反為他人所算。不若乘此天與人歸之時,出其不意,早立基業,實為上策。
龐統亦再三相勸。
預知劉備心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