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露本性
張昭獻計:修書二封:一封與劉璋,言劉備結連東吳,共取西川,使劉璋心疑而攻劉備;一封與張魯,教進兵向荊州來。著劉備首尾不能救應,權然後起兵取之,事可諧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權從之,即發使二處去訖。
劉備在葭萌關日久,甚得民心。
劉備接得諸葛亮文書,知孫夫人已回東吳,又聞曹操興兵犯濡須,乃向龐統問計。
龐統建議:劉備去劉璋處,借精兵三、四萬,行糧十萬斛相助(借力使力不費力,高手都善於借力。)。
劉備從之,遣人往成都。
楊懷、高沛聞知此事,遂教高沛守關,楊懷同使者入成都,見劉璋呈上書信。
楊懷建議:不可借兵、糧與劉備。
劉璋念在與劉備有兄弟之情,認為不可不助。
零陵烝陽人劉巴亦諫言:不可以借兵、糧與劉備。
劉璋聞劉巴之言,猶豫未決。
黃權又複苦諫。
璋乃量撥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發書遣使報劉備(明應實拒,試探良方!),仍令楊懷、高沛緊守關隘。
劉璋使者到葭萌關見劉備,呈上回書。
劉備大怒,大罵劉璋。(真心幫忙,覺得不值,走就是了!)
遂扯毀回書(心中等此機會,良久乎?!),使者逃回成都。
二、大義滅親
龐統表示:今日劉備毀書發怒,以前的“仁義”儘棄矣(馬屁拍得好響!)。
劉備向統問計,龐統表示有三條計策,請劉備自擇而行。(給領導出選擇題,屬下當做之事!)
統三條計為:
一、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
二、劉備佯以回荊州為名,楊懷、高沛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
三、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
劉備認為: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適當點評,不失顯才良方!)。
發書致劉璋,隻說曹操令部將樂進引兵至青泥鎮,眾將抵敵不住,劉備當親往拒之,
不及麵會,特書相辭。
書至成都,張鬆聽得說劉劉備欲回荊州,隻道是真心,乃修書一封,欲令人送與劉備,卻值親兄廣漢太守張肅到,鬆急藏書於袖中,與肅相陪說話。
肅見鬆神情恍惚(為人不做虧心事,則心緒寧靜,對一切都是泰然處之。),心中疑惑。獻酬之間,忽落此書於地,被肅從人拾得。
席散後,從人以書呈肅。
肅開視之,書略:書呈到日,疾速進兵,鬆當為內應,萬勿自誤!
張肅見了,連夜將書見劉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大義滅親,雖然正義凜然,但最終是一場悲劇。),具言弟張鬆與劉備同謀,欲獻西川。
劉璋大怒,遂下令捉張鬆全家,儘斬於市。
三、各懷鬼胎
劉璋既斬張鬆,聚集文武商議對付劉備之策。
黃權諫言:差人告報各處關隘,添兵把守,不許放荊州一人一騎入關。
璋從權言,星夜馳檄各關去訖。
劉備提兵回涪城,先令人報上涪水關,請楊懷,高沛出關相彆。
楊、高二將聞報,高沛獻計:其等各藏利刃在身,就送行處刺之,以絕璋之患。
楊懷讚成,二人隻帶隨行二百人,出關送行,其餘並留在關上。
劉備大軍儘發,前至涪水之上,龐統提醒劉備:楊懷、高沛若欣然而來,可提防之;若彼不來,便起兵徑取其關,不可遲緩。
劉備根據天警得知,楊懷、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乃身披重鎧,自佩寶劍防備。
四、人心難齊
人報楊、高二將前來送行,劉備令軍馬歇定。
龐統分付魏延、黃忠:但關上來的軍士,不問多少,馬步軍兵,一個也休放回。
二將得令而去。
楊懷、高沛二人身邊各藏利刃,帶二百軍兵,牽羊送酒,直至軍前。
見備無準備,心中暗喜(生死大事,豈可心存僥幸!),以為中計。
入至帳下、見劉備正與龐統坐於帳中,遂進酒勸劉備。
劉備謊稱:有密事與二將軍商議,閒人退避。
遂將帶來二百人儘趕出中軍,帳後劉封、關平應劉備之令而出。
楊、高二人急待爭鬥,劉封、關平各捉住一人。
龐統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統便喝斬二人;劉備猶豫未決(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統言明:二人本意欲殺劉備,罪不容誅。
備遂令斬楊懷、高沛於帳前,黃忠、魏延早將二百從人,先自捉下,不曾走了一個(計謀貴在不知,漏一而失百!)。
劉備喚入,各賜酒壓驚。
劉備言明:楊懷、高沛離間備兄弟,又藏利刃行刺,故行誅戮。爾等無罪,不必驚疑。
眾人拜謝。
龐統令降兵引路,帶漢軍取關。
眾皆應允。
是夜二百人先行,大軍隨後,城上聽得是自家軍(軍中口令所為何事?),即時開關。
大軍一擁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關。
蜀兵皆降(兵敗如山倒,但軍人骨氣何在?皆無骨氣,何稱軍人?)。
劉備各加重賞,遂即分兵前後守把。
劉備酒酣,顧龐統問:今日之會,可為樂乎?
龐統坦言: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交淺言深,君子所戒,情深不壽,強極則辱)。
劉備喝退(戳中痛點乎?),龐統大笑而起(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麵,生死不從於天。)。
酒醒,左右以逐龐統之言告知劉備。
劉備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言: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
龐統談笑自若。
劉備再言:昨日之言,惟劉備有失。
龐統坦言:君臣俱失,何獨劉備?(一個巴掌拍不響,誰錯誰對自己想)
劉備亦大笑,其樂如初(當真如此否?)。
劉璋聞劉備殺了楊、高二將,襲了涪水關,遂聚文武,問退兵之策。
黃權諫言:連夜遣兵屯雒縣,塞住咽喉之路。
璋遂令劉璝、泠苞、張任、鄧賢點五萬大軍,星夜往守雒縣,以拒劉備。
四將行兵之次,劉璝聞錦屏山中有一異人,道號紫虛上人,知人生死貴賤。
四將今日行軍,正從錦屏山過,劉璝建議試往問之。
張任言:大丈夫行兵拒敵,豈可問於山野之人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璝表示:聖人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璝等問於高明之人,當趨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