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將送城池
閻圃正勸張魯勿助劉璋,馬超願領一軍攻取葭萌關,生擒劉備,務要劉璋割二十州奉還張魯。
張魯大喜,先遣黃權從小路而回,隨即點兵二萬與馬超。
龐德臥病不能行,留於漢中,張魯令楊柏監軍,超與弟馬岱選日起程。
劉備軍馬在雒城,法正所差下書人回報:鄭度勸劉璋儘燒野穀並各處倉廩,率巴西之民,避於涪水西,深溝高壘而不戰。(此等情報人員當斬!斷章取義,攪亂人心,如同叛逆!)
劉備、諸葛亮聞之,皆大驚言:若用此言,其勢危矣!
法正笑言:劉璋必不能用也(亂世之中,真正仁慈之主,難存矣!)。
不一日,人傳劉璋不肯遷動百姓,不從鄭度之言(軍事情報,靠“人傳”!?)。
劉備聞之,方始寬心。
諸葛亮建議速進兵取綿竹,遂遣黃忠、魏延領兵前進。
費觀聽知劉備兵來,差李嚴出迎。
黃忠出馬,與李嚴戰四五十合,不分勝敗。
諸葛亮在陣中教鳴金收軍,命忠來日再戰,詐敗,引入山峪,出奇兵以勝之。
黃忠領計,李嚴再引兵來,黃忠又出戰,不十合詐敗,引兵便走。
李嚴趕來,迤邐趕入出峪,猛然省悟,急待回來,前麵魏延引兵擺開。
諸葛亮自在山頭,喚言:嚴如不降,兩下已伏強弩,欲與龐士元報仇矣。(如今方想起為龐士元報仇,果真“情深”所致?)
李嚴慌下馬卸甲投降,軍士不曾傷害一人。
諸葛亮引李嚴見劉備,劉備待之甚厚。
費觀與嚴甚密,李嚴表示願意前去說降。
劉備即命李嚴回城招降費觀,嚴入綿竹城,對費觀讚劉備如此仁德;今若不降,必有大禍。
觀從嚴言,開門投降(老不讀三國!果然為“大義”,可拋親情也!)。
劉備遂入綿竹,商議分兵取成都。
二、硬碰硬不分上下
流星馬急報:孟達、霍峻守葭萌關,被東川張魯遣馬超與楊柏、馬岱領兵攻打甚
急,救遲則關隘休矣。
劉備大驚,諸葛亮建議:張、趙二將可與敵。
劉備言:子龍引兵在外未回,翼德已在此,可急遣之。
諸葛亮讓劉備先不要說,容亮激之。(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何須激之?)
張飛聞馬超攻關,大叫而入,打算辭了劉備,便去戰馬超!
諸葛亮佯作不聞,對劉備言:馬超侵犯關隘,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取關關羽來,方可與敵。
張飛不服,覺得亮小看飛。
諸葛亮謊稱:馬超之勇,天下皆知,非等閒之比,關羽且未必可勝。
飛表示:如勝不得馬超,甘當軍令!
諸葛亮表示:飛肯寫文書,便為先鋒(諸葛亮有收集“軍令狀”的癖好?)。請劉備親自去一遭,留亮守綿竹。待子龍來,卻作商議。
魏延表示:其亦願往。
諸葛亮令魏延帶五百哨馬先行,張飛第二,劉備後隊,望葭萌關進發。
魏延哨馬先到關下,正遇楊柏,魏延與楊柏交戰,不十合,楊柏敗走。
魏延要奪張飛頭功(記吃不記打!和張三爺搶功勞,嫌命長嗎?),乘勢趕去。
前麵馬岱領一軍擺開,魏延舞刀躍馬迎之,與岱戰不十合,岱敗走。
延趕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延急回馬走,張飛驟馬下關,救了魏延。
飛喝馬岱問:岱是何人?
馬岱言:其乃西涼馬岱是也。
張飛讓岱回去,隻令馬超自來!
馬岱見飛看不起岱,岱大怒,挺槍躍馬,直取張飛,戰不十合,馬岱敗走。
張飛欲待追趕,劉備不讓飛去!
飛遂不趕,一同上關,次日天明,馬超兵到。
劉備在關上看時,馬超縱騎持槍而出;劉備歎言:人言錦馬超(“人言”多為表麵文章,不可儘信!),名不虛傳!
關下馬超單搦張飛出馬,關上張飛恨不得平吞馬超,三五番皆被劉備當住。
劉備望見馬超陣上人馬皆倦,遂選五百騎,跟著張飛,衝下關來。
張飛、馬超兩馬齊出,二槍並舉,約戰百餘合,不分勝負。
劉備觀之,歎言:真虎將也!
恐張飛有失,急鳴金收軍,兩將各回。
張飛回到陣中,略歇馬片時,不用頭盔,隻裹包巾上馬,又出陣前搦馬超廝殺。
超又出,兩個再戰。
劉備恐張飛有失,自披掛下關,直至陣前;看張飛與馬超又鬥百餘合,兩個精神倍加。劉備教鳴金收軍,二將分開,各回本陣。
是日天色已晚,劉備謂張飛言:馬超英勇,且退上關,來日再戰。
張飛殺得性起,大叫:誓死不回!
飛令多點火把,安排夜戰!
馬超亦換了馬,再向張飛挑戰,張飛性起,問劉備換了坐下馬,搶出陣來,叫言:飛捉超不得,誓不上關!
超亦言:超勝飛不得,誓不回寨!
馬超見贏不得張飛,心生一計:詐敗佯輸,賺張飛趕來,暗掣銅錘在手,扭回身覷著張飛便打將來。
張飛見馬超走,心中也提防;比及銅錘打來時,張飛一閃,從耳朵邊過去。
張飛便勒回馬走時,馬超卻又趕來,張飛帶住馬,拈弓搭箭,回射馬超;超卻閃過。
二將各自回陣。
劉備自於陣前叫言:備以仁義待人,不施譎詐。馬孟起收兵歇息,備不乘勢趕超。
馬超聞言,親自斷後,諸軍漸退(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行動總比話語可靠!)。
劉備亦收軍上關。
三、流言威力大
諸葛亮料孟起世之虎將,若與翼德死戰,必有一傷;故令子龍、漢升守住綿竹,亮星夜來此。
劉備見馬超英勇,甚愛之,向諸葛亮問計。
諸葛亮聞東川張魯,欲自立為漢寧王,手下謀士楊鬆,極貪賄賂。
劉備可差人從小路徑投漢中,先用金銀結好楊鬆,後進書與張魯,言劉備與劉璋爭西川,是與張魯報仇,不可聽信離間之語。
事定之後,保張魯為漢寧王(送禮送到心坎兒裡!對症下藥,方可藥到病除!)。
令魯撤回馬超兵,待超來撤時,便可用計招降馬超矣。
劉備大喜,即時修書,差孫乾齎金珠從小路徑至漢中,先來見楊鬆,說知此事,送了金珠。
鬆大喜,先引孫乾見張魯,陳言方便。
魯問:劉備隻是左將軍,如何保得魯為漢寧王?
楊鬆言:備是大漢皇叔,正合保奏。
張魯大喜,便差人教馬超罷兵。
孫乾隻在楊鬆家聽回信,不一日,使者回報:馬超言:未成功,不可退兵。
張魯又遣人去喚,又不肯回,一連三次不至。
楊鬆言:超素無信行,不肯罷兵,超意必反。
遂使人流言雲:馬超意欲奪西川,自為蜀主,與父報仇,不肯臣於漢中。
張魯聞之,問計於楊鬆(謠言不可信,謠言止於智者!輕信謠言者,不智也!)。
鬆獻計:一麵差人去說與馬超:超既欲成功,與超一月限,要依魯三件事。若依得,便有賞;否則必誅:一要取西川,二要劉璋首級,三要退荊州兵。三件事不成,可獻頭來。一麵教張衛點軍守把關隘,防馬超兵變。
魯從之,差人到馬超寨中,說這三件事。
超大驚言:如何變得恁(這樣)的!
乃與馬岱商議:不如罷兵。
楊鬆又流言:馬超回兵,必懷異心。
張衛分七路軍,堅守隘口,不放馬超兵入(軍事決策,由“流言”而定乎?)。
超進退不得,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