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要荊州計“還”荊州
張昭獻計:將瑾老小執下,使瑾入川告瑾弟,令勸劉備交割荊州:‘如備不還,必累及瑾老小。’亮念同胞之情,必然應允。(以親情要挾,非君子所為!)
權不忍拘瑾老小,(體諒屬下,高位者之良心也!)昭表示:明教知是計策,自然放心。
權從之,召諸葛瑾老小,虛監在府;一麵修書,打發諸葛瑾往西川去。
瑾早到成都,先使人報知劉備。
諸葛亮料定瑾來索荊州,諸葛亮與劉備計會已定,諸葛亮出郭接瑾。
不到私宅,徑入賓館(舍親情,公事公辦之兆也!)。
參拜畢,瑾放聲大哭。
亮問:何故發哀?
瑾言:瑾一家老小休矣!
亮表示:瑾休憂慮,亮自有計還荊州便了。
瑾大喜,即同諸葛亮入見劉備,呈上孫權書。
劉備看了,怒言:孫權既以妹嫁備,卻乘備不在荊州,竟將妹子潛地取去,情理難容!備正要大起川兵,殺下江南,報備之恨,卻還想來索荊州乎!
諸葛亮哭拜於地,望備看亮之麵,將荊州還了東吳,全亮兄弟之情!
劉備再三不肯,諸葛亮隻是哭求(哭,博取同情;發泄情緒。除此二者,彆無用處!)。劉備徐徐言:既如此,看亮麵,分荊州一半還之: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與權。
亮請求劉備寫書與關羽令交割三郡,劉備囑咐瑾:到荊州,須用善言求關羽。關羽性如
烈火,備尚懼之,切宜仔細。
瑾求了書,辭了劉備,彆了諸葛亮,登途徑到荊州。
關羽請入中堂,賓主相敘。
瑾出劉備書言:備許先以三郡還東吳,望關羽即日交割,令瑾好回見孫權。
關羽變色言:羽與備桃園結義,誓共匡扶漢室。荊州本大漢疆土,豈得妄以尺寸與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雖備有書來,羽卻隻不還。
瑾請求羽言:今吳侯執下瑾老小,若不得荊州,必將被誅。望關羽憐之!
關羽言:此是吳侯譎計,如何瞞得羽過!
瑾問:關羽何太無麵目?
關羽執劍在手言:此劍上並無麵目!
關平告言:亮麵上不好看,望關羽息怒。
關羽言:不看亮麵上,教瑾回不得東吳!
瑾滿麵羞慚,急辭下船,再往西川見諸葛亮。
諸葛亮已自出巡去了,瑾隻得再見劉備,哭告關羽欲殺之事。
劉備言:羽性急,極難與言。子瑜可暫回,容備取了東川、漢中諸郡,調關羽往守之,那時方得交付荊州。
瑾不得已,隻得回東吳見孫權,具言前事。
孫權大怒,懷疑皆是諸葛亮之計。
瑾認為不是諸葛亮之計,亮亦哭告劉備,方許將三郡先還,又無奈關羽恃頑不肯(莫看江麵平如鏡,要看水底萬丈深)。
孫權認為:既劉備有先還三郡之言,便可差官前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赴任,且看如何(世間的感情,時間久了才知誰真誰假,猜不透的人心,一試才知誰好誰壞)。
權乃令瑾取回老小,一麵差官往三郡赴任。
不一日,三郡差去官吏,儘被逐回,告孫權:關關羽不肯相容,連夜趕逐回吳,遲後者便要殺。
二、關羽巧“抵債”
孫權大怒,差人召魯肅責之言:子敬昔為劉備作保,借權荊州;今劉備已得西川,不肯歸還,子敬豈得坐視?
肅獻計:今屯兵於陸口,使人請關關羽赴會。若關羽肯來,以善言說之;如關羽不從,伏下刀斧手殺之。如關羽不肯來,隨即進兵,與決勝負,奪取荊州便了。
孫權同意,即行之。
闡澤進言:關關羽乃世之虎將,非等閒可及。恐事不諧,反遭關羽害。(量體裁衣,看鍋吃飯。)
孫權不聽澤言,便命魯肅速行此計,肅乃辭孫權,至陸口,召呂蒙、甘寧商議,設宴於陸口寨外臨江亭上,修下請書,選帳下能言快語一人為使,登舟渡江。
江口關平問了,遂引使者入荊州,叩見關羽,具道魯肅相邀赴會之意,呈上請書。
關羽看書畢,謂來人言:羽明日便來赴宴。
使者辭去,關平言:魯肅相邀,必無好意;關羽何故許之?
關羽笑言:權令魯肅屯兵陸口,邀關羽赴會,便索荊州。關羽若不往,道關羽怯矣。關羽來日獨駕小舟,隻用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關羽!
平諫言:關羽以萬金之軀,親蹈虎狼之穴,恐非所以重備之寄托也。
關羽自信:不憂江東群鼠!
馬良亦諫言:魯肅雖有長者之風,但今事急,不容不生異心,關羽不可輕往。
關羽言:昔戰國時趙人藺相如,無縛雞之力,於澠池會上,覷秦國君臣如無物;況關羽曾學萬人敵者乎!(項藉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故,萬人敵者兵法也!)既已許諾,不可失信。
良又諫言:縱關羽去,亦當有準備。
關羽隻教關平選快船十隻,藏善水軍五百,於江上等候(和平依賴於威懾,沒有強大的武力,就會失去和平),看關羽紅旗起處,便過江來。
平領命自去準備。
使者回報魯肅,說關羽慨然應允,來日準到。
肅與呂蒙商議,蒙獻計:關羽帶軍馬來,蒙與甘寧各人領一軍伏於岸側,放炮為號,準備廝殺;如無軍來,隻於庭後伏刀斧手五十人,就筵間殺之。
計會已定,肅令人於岸口遙望,見江麵上一隻船來,梢公水手隻數人,一麵紅旗,風中招颭,顯出一個大“關”字來。
船漸近岸,見關羽坐於船上;傍邊周倉捧著大刀;八九個關西大漢,各跨腰刀一口。
魯肅驚疑,接入庭內,敘禮畢,入席飲酒,舉杯相勸,不敢仰視,關羽談笑自若。
酒至半酣,肅言:昔日備,使肅於權之前,保借荊州暫住,約於取川之後歸還,今西川已得,而荊州未還,得毋失信乎?
關羽言: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下班後不談工作,古來有之!)。
肅言:權肯以荊州相借者,為念羽等兵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則荊州自應見還;備肯先割三郡,而關羽又不從,恐於理上說不去。
關羽言:烏林之役,備親冒矢石,戮力破敵,不是徒勞而無尺土相資,今肅複來索地耶?肅言:羽始與備同敗於長阪,計窮力竭,將欲遠竄,權矜念備身無處所,不愛土地,
使有所托足,以圖後功;而備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荊州,貪而背義,恐為天下所恥笑,惟羽察之。
關羽言:此皆備之事,非羽所宜與也(武聖,亦行此無賴之事乎?)。
肅言:肅聞關羽與備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備即關羽也,何得推托乎?
關羽未及回答,周倉在階下厲聲言: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東吳當有耶!(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不要命的不怕光腳的!)
關羽變色而起,奪周倉所捧大刀,立於庭中,目視周倉而叱言:此國家之事,倉何敢多言!可速去!
倉會意(上下同欲者勝!),先到岸口,把紅旗一招。
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來。
關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言:肅今請關羽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關羽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他日令人請肅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
魯肅魂不附體,被關羽扯至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