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軍再起
諸葛亮分付黃忠:亮教法正助忠,凡事計議而行。
黃忠應允,和法正領本部兵去了。
諸葛亮告劉備:忠雖去不能成功,忠今既去,須撥人馬前去接應。
乃喚趙雲:將一枝人馬,從小路出奇兵接應黃忠:若忠勝,不必出戰;倘忠有失,即去救應(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
又遣劉封、孟達:領三千兵於山中險要去處,多立旌旗,以壯蜀兵之聲勢,令敵人驚疑。三人各自領兵去了。
又差人往下辨,授計與馬超,令超如此而行。
又差嚴顏往巴西閬中守隘,替張飛、魏延來同取漢中。
張郃與夏侯尚來見夏侯淵,言:天蕩山已失,折了夏侯德、韓浩。劉備親自領兵來取漢中,可速奏曹操,早發精兵猛將,前來策應。
夏侯淵差人報知曹洪,洪星夜前到許昌,稟知曹操。
操大驚,急聚文武,商議發兵救漢中。
長史劉曄進言:曹操必須親自征討。
操自悔言:恨當時不用曄言,以致如此!
忙傳令旨,起兵四十萬親征,時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也。
曹操兵分三路而進:前部先鋒夏侯惇,操自領中軍,使曹休押後,三軍陸續起行。
二、曹娥之碑小聰明
兵出潼關,操到藍田,於林木之間,見蔡邕莊。
邕女蔡琰,與琰夫董祀居此,操素與蔡邕相善,先時其女蔡琰,乃衛仲道之妻;後被北方擄去,於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
操深憐之,使人持千金入北方贖之。
左賢王懼操之勢(傳言:三國時期,少數民族不敢妄動,皆因中原各勢力強橫,有強將鎮守邊界!),送蔡琰還漢。
操乃以琰配與董祀為妻。
當日到莊前,因想起蔡邕之事,令軍馬先行,操引近侍百餘騎,到莊門下馬。
操至堂,琰起居畢,侍立於側。
操偶見壁間懸“曹娥之碑”碑文圖軸,起身觀之。
蔡琰介紹“曹娥之碑”如下:
昔和帝時,上虞有一巫者,名曹旰,能婆婆樂神;五月五日,醉舞舟中,墮江而死。其女年十四歲,繞江啼哭七晝夜,跳入波中;後五日,負父之屍浮於江麵;裡人葬之江邊。上虞令度尚奏聞朝廷,表為孝女。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妾父蔡邕聞而往觀,時日已暮,乃於暗中以手摸碑文而讀之,索筆大書八字於其背。後人鐫石,並鐫此八字(“曹娥碑”之典故也!)。”
操讀八字雲: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操問琰:琰解此意否?琰言:琰實不解其意。
操回顧眾謀士問:眾謀士解否?眾皆不能答。
主簿楊修言:修已解其意。操言:修且勿言,容操思之。
遂辭了蔡琰,引眾出莊。
上馬行三裡,忽省悟,笑謂修言:修試言之。
修言:黃絹乃顏色之絲也:色傍加絲,是絕字。幼婦者,少女也:女傍少字,是妙字。外孫乃女之子也:女傍子字,是好字。齏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傍辛字,是辭字。總而言之,是絕妙好辭四字。(文字遊戲耳!)
操大驚言:正合操意!
眾皆歎羨楊修才識之敏(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三、領導大智慧
軍至南鄭,曹洪接著,備言張郃之事。
操言:非郃之罪,勝負乃兵家常事耳(眼寬容景,心寬容事,原諒彆人,就是善待自己)。
洪言:今劉備使黃忠攻打定軍山,夏侯淵知操兵至,固守未曾出戰。
操言:若不出戰,是示懦也。便差人持節到定軍山,教夏侯淵進兵。
劉曄諫言:淵性太剛,恐中奸計。
操乃作手書與之,使命持節到淵營,淵接入。
使者出書,淵拆視之。
書略: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則是一夫之敵耳。操今屯大軍於南鄭,欲觀淵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鼓勵、勸誡之言的典範,領導之才顯露無疑!)
夏侯淵覽畢大喜,打發使命回訖。
四、互有勝負
乃與張郃商議:來日淵出戰,務要生擒黃忠。
張郃言:黃忠謀勇兼備,況有法正相助,不可輕敵,此間山路險峻,隻宜堅守。
淵令郃隻守山,淵去出戰,遂下令問:誰敢出哨誘敵?
夏侯尚表示願往,淵令尚去出哨,與黃忠交戰,隻宜輸,不宜贏。
尚受令,引三千軍離定軍山大寨前行。
黃忠與法正引兵屯於定軍山口,累次挑戰,夏侯淵堅守不出;欲要進攻,又恐山路危險,隻得據守。
山上曹兵下來搦戰,黃忠恰待引軍出迎,牙將陳式主動請戰。
忠大喜,遂令陳式引軍一千,出山口列陣。
夏侯尚兵至,遂與交鋒,不數合,尚詐敗而走。
式趕去,行到半路,被兩山上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前進。
正欲回時,背後夏侯淵引兵突出,陳式不能抵當,被夏侯淵生擒回寨。
有敗軍逃得性命,回報黃忠,說陳式被擒。
忠慌與法正商議,正獻計: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忠用正謀,將應有之物,儘賞三軍,願效死戰。
黃忠即日拔寨而進,步步為營;每營住數日,又進。
淵聞之,欲出戰。
張郃言:此乃反客為主之計,不可出戰(將計就計,方不失看破對方計策之先機!),戰則有失。
淵不從,令夏侯尚引數千兵出戰,直到黃忠寨前。
忠上馬提刀出迎,與夏侯尚交馬,隻一合,生擒夏侯尚歸寨,餘皆敗走,回報夏侯淵。
淵急使人到黃忠寨,言願將陳式來換夏侯尚,忠約定來日陣前相換,次日,兩軍皆到山穀闊處,布成陣勢。
黃忠帶著夏侯尚,夏侯淵帶著陳式,一聲鼓響,陳式、夏侯尚各望本陣奔回。
夏侯尚比及到陣門時,被黃忠一箭,射中後心,尚帶箭而回,淵大怒,驟馬徑取黃忠。
兩將交馬,戰到二十餘合,曹營內忽然鳴金收兵,淵慌撥馬而回,被忠乘勢殺了一陣。
淵回陣問押陣官:為何鳴金?
答:押陣官見山凹中有蜀兵旗幡數處,恐是伏兵,故急招淵回。
淵信押陣官說,遂堅守不出。
五、文武配合得大勝
黃忠逼到定軍山下,法正言:定軍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險道。此山上足可下視定軍山之虛實。忠若取得此山,定軍山隻在掌中也。
忠仰見山頭稍平,山上有些少人馬,是夜二更,忠引軍士鳴金擊鼓,直殺上山頂。
此山有夏侯淵部將杜襲守把,止有數百餘人,當時見黃忠大隊擁上,隻得棄山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