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言:桓雖英勇,爭奈年幼;必得一人相助,方可。
虎威將軍朱然出言:然願與桓同擒劉備。
權許之,遂點水陸軍五萬,封孫桓為左都督,朱然為右都督(陸遜何在?),即日起兵。
哨馬探得蜀兵已至宜都下寨,孫桓引二萬五千軍馬,屯於宜都界口,前後分作三營,以拒蜀兵。
蜀將吳班領先鋒之印,自出川以來,所到之處,望風而降,兵不血刃,直到宜都,探知孫桓在彼下寨,飛奏先主。
先主已到秭歸,關興奏言:不勞備遣大將,興願往擒之。
先主言:備正欲觀興壯氣。即命關興前往,興拜辭欲行,張苞出言:既關興前去討賊,苞願同行。
先主言:二侄同行甚妙,但須謹慎,不可造次。二人拜辭先主,會合先鋒,一同進兵,列成陣勢。
孫桓聽知蜀兵大至,合寨多起。
張苞挺槍直取孫桓,桓背後謝旌,驟馬來迎,兩將戰有三十餘合,旌敗走,苞乘勝趕來。
李異見謝旌敗了,慌忙拍馬輪蘸金斧接戰,張苞與戰二十餘合,不分勝負。
吳軍中裨將譚雄,見張苞英勇,李異不能勝,卻放一冷箭,正射中張苞所騎之馬。那馬負痛奔回本陣,未到門旗邊,撲地便倒,將張苞掀在地上。
李異急向前輪起大斧,望張苞腦袋便砍,關興見張苞馬回,正待接應,忽見張苞馬倒,李異趕來,興大喝一聲,劈李異於馬下,救了張苞(打仗親兄弟!)。
乘勢掩殺,孫桓大敗,各自鳴金收軍。
次日,孫桓又引軍來,張苞、關興齊出。
關興立馬於陣前,單搦孫桓交鋒,桓大怒,與關興戰三十餘合,氣力不加,大敗回陣。
二小將追殺入營,吳班引著張南、馮習驅兵掩殺。
張苞奮勇當先,殺入吳軍,正遇謝旌,被苞一矛刺死,吳軍四散奔走。
蜀將得勝收兵,隻不見了關興,張苞綽槍上馬,尋不數裡,隻見關興左手提刀,右手活挾一將。
苞問:此是何人?興笑答:興在亂軍中,正遇仇人,故生擒來。(有仇必報!)
苞視之,乃昨日放冷箭的譚雄也,苞大喜,同回本營,斬首瀝血,祭了死馬。遂寫表差人赴先主處報捷。
孫桓折了李異、謝旌、譚雄等許多將士,即差人回吳求救。
蜀將張南、馮習謂吳班言:目今吳兵勢敗,正好乘虛劫寨。
班言:孫桓雖然折了許多將士,朱然水軍現今結營江上,未曾損折。今日若去劫寨,倘水軍上岸,斷班歸路,如之奈何?(取勝之後仍能保持冷靜頭腦,真將才也!)
南言:可教關、張二將軍,各引五千軍伏於山穀中;如朱然來救,左右兩軍齊出夾攻,必然取勝。
班言:不如先使小卒詐作降兵,卻將劫寨事告與朱然;然見火起,必來救應,卻令伏兵擊之,則大事濟矣。(計謀貴在周密,遊說貴在合理)
馮習等大喜,遂依計而行。
朱然聽知孫桓損兵折將,正欲來救,忽伏路軍引幾個小卒上船投降,然問之,小卒言:小卒等是馮習帳下士卒,因賞罰不明,待來投降,就報機密。
然問:所報何事?小卒言:今晚馮習乘虛要劫孫將軍營寨,約定舉火為號。
朱然聽畢,即使人報知孫桓,報事人行至半途,被關興殺了。
朱然一麵商議,欲引兵去救應孫桓。
部將崔禹言:小卒之言,未可深信(兵不厭詐!)。倘有疏虞,水陸二軍儘皆休矣。然隻宜穩守水寨,禹願替然一行(攻守兼備,穩中求進,方可成其久遠!)。
然從之,遂令崔禹引一萬軍前去。
是夜,馮習、張南、吳班分兵三路,直殺入孫桓寨中,四麵火起,吳兵大亂,尋路奔走。
崔禹正行之間,忽見火起,急催兵前進,剛才轉過山來,左邊關興,右邊張苞,兩路夾攻。
崔禹大驚,方欲奔走,正遇張苞;交馬隻一合,被苞生擒而回。
朱然聽知危急,將船往下水退五六十裡去了。
孫桓引敗軍逃走,問部將:前去何處城堅糧廣?部將言:此去正北彝陵城,可以屯兵。
桓引敗軍急望彝陵而走,方進得城,吳班等追至,將城四麵圍定。
關興、張苞等解崔禹到秭歸來,先主大喜,傳旨將崔禹斬卻,大賞三軍。
自此威風震動,江南諸將無不膽寒。
四、不服老
孫桓令人求救於吳王,吳王大驚,即召文武商議:今孫桓受困於彝陵,朱然大敗於江中,蜀兵勢大,如之奈何?
張昭奏言:可命韓當為正將,周泰為副將,潘璋為先鋒,淩統為合後,甘寧為救應,起兵十萬拒之。權依所奏,即命諸將速行。
此時甘寧已患痢疾,帶病從征。
先主從巫峽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十餘裡,連結四十餘寨;見關興、張苞屢立大功,歎言:昔日從備諸將,皆老邁無用矣;複有二侄如此英雄,備何慮孫權乎!
正言間,忽報韓當、周泰領兵來到,先主方欲遣將迎敵,近臣奏言:老將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
先主笑言:黃漢升非反叛之人也;因備失口誤言老者無用,忠必不服老,故奮力去相持矣。(軍令如山,律如鐵!目無軍紀,可喜耶?)即召關興、張苞言:黃漢升此去必然有失。賢侄休辭勞苦,可去相助。略有微功,便可令回,勿使有失。
二小將拜辭先主,引本部軍來助黃忠。
未知黃忠此去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