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服計定
韓當、周泰探知先主移營就涼,急來報知陸遜,遜大喜,遂引兵自來觀看動靜:隻見平地一屯,不滿萬餘人,大半皆是老弱之眾,大書“先鋒吳班”旗號(先鋒皆老弱,可信乎?)。
周泰言:泰視此等兵如兒戲耳,願同韓當分兩路擊之,如其不勝,甘當軍令。
陸遜看了良久,以鞭指言:前麵山穀中,隱隱有殺氣起;其下必有伏兵,故於平地設此弱兵,以誘遜耳,諸公切不可出。(果帥才也!)眾將聽了,皆以為懦。
次日,吳班引兵到關前搦戰,耀武揚威,辱罵不絕,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體,或睡或
坐。
徐盛、丁奉入帳稟陸遜言:蜀兵欺吳太甚!盛等願出擊之!(如此氣量,勉強為將耳!)遜笑言:盛等但恃血氣之勇,未知孫、吳妙法,此蜀誘敵之計也,三日後必見蜀詐矣。徐盛言:三日後,蜀移營已定,安能擊之乎?遜言:遜正欲令蜀移營也。
諸將哂笑而退。
過三日後,會諸將於關上觀望,見吳班兵已退去。
遜指言:殺氣起矣,劉備必從山穀中出也。言未畢,隻見蜀兵皆全裝慣束,擁先主而過。
吳兵見了,儘皆膽裂。
遜言:不聽諸公擊班者,正為此也,今伏兵已出,旬日之內,必破蜀矣。
諸將皆言:破蜀當在初時,今連營五六百裡,相守經七八月,蜀諸要害,皆已固守,安
能破乎?
遜言:今守之久矣,不得遜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諸將方才歎服。
陸遜已定了破蜀之策,遂修箋遣使奏聞孫權,言指日可以破蜀之意。
權覽畢,大喜言:江東複有此異人,權何憂哉!諸將皆上書言遜懦,權獨不信,今觀遜言,果非懦也。大起吳兵來接應。
二、準備後事
先主於猇亭儘驅水軍,順流而下,沿江屯紮水寨,深入吳境。
黃權諫言:水軍沿江而下,進則易,退則難。權願為前驅,備宜在後陣,庶萬無一失。(主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先鋒,衝鋒陷陣;各司其職!)
先主言:吳賊膽落,備長驅大進,有何礙乎?(想死,攔也攔不住!)
眾官苦諫,先主不從,遂分兵兩路:命黃權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諸軍,夾江分立營寨,以圖進取。
細作連夜報知魏主,言蜀兵伐吳,樹柵連營,縱橫七百餘裡,分四十餘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黃權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餘裡,不知何意。
魏主聞之,仰麵笑言:劉備將敗矣!群臣請問其故。
魏主言:劉備不曉兵法,包原隰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把大軍鋪開駐紮在地勢過於複雜的大片地方,是完全違反軍事學的錯誤措施。)。備必敗於東吳陸遜之手,旬日之內,消息必至矣。(曹丕都曉之事,劉備竟不知?!曹操勝曹丕數籌,曹丕又勝劉備數籌。若非曹操無暇,諸葛亮妙計,劉備早死於曹操之手!)
群臣猶未信,皆請撥兵備之。
魏主言:陸遜若勝,必儘舉吳兵去取西川;吳兵遠去,國中空虛,丕虛托以兵助戰,令三路一齊進兵,東吳唾手可取也。(坐收漁利也!)眾皆拜服。
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軍出濡須,曹休督一軍出洞口,曹真督一軍出南郡:三路軍馬會合日期,暗襲東吳。
丕隨後自來接應,調遣已定。
馬良至川,入見諸葛亮,呈上圖本而言:今移營夾江,橫占七百裡,下四十餘屯,皆依溪傍澗,林木茂盛之處,備令良將圖本來與亮觀之。
諸葛亮看訖,拍案叫苦言:是何人教備如此下寨?可斬此人!
馬良言:皆備自為,非他人之謀。諸葛亮歎言:漢朝氣數休矣!
良問其故,諸葛亮言:包原隰險阻而結營,此兵家之大忌(稍有軍事常識的,皆知此也!傳言:諸葛亮擅長治國而非軍事,否則“五次北伐”也不會無功而返。)。倘遜用火攻,何以解救?良當速去見備,改屯諸營,不可如此。
良問:倘今吳兵已勝,如之奈何?(料事於先,可謂高人!)諸葛亮言:陸遜不敢來追,成都可保無虞。
良問:遜何故不追?諸葛亮言:恐魏兵襲遜後也(稍有頭腦者皆知——瞻前顧後!)。備若有失,當投白帝城避之,亮入川時,已伏下十萬兵在魚腹浦矣。
良大驚言:良於魚腹浦往來數次,未嘗見一卒,亮何作此詐語?諸葛亮言:後來必見,不勞多問。
馬良求了表章,火速投禦營來,諸葛亮自回成都,調撥軍馬救應。
三、兵敗如山倒
陸遜見蜀兵懈怠,不複提防,升帳聚大小將士聽令言:今觀蜀兵,足知動靜,故欲先取江南岸一營。誰敢去取?
言未畢,韓當、周泰、淩統等應聲而出言:當等願往。
遜教皆退不用(殺雞焉用牛刀!),獨喚階下末將淳於丹言:遜與丹五千軍,去取江南第四營:蜀將傅彤所守。今晚就要成功,遜自提兵接應。
淳於丹引兵去了,又喚徐盛、丁奉言:盛等各領兵三千,屯於寨外五裡,如淳於丹敗回,有兵趕來,當出救之,卻不可追去。二將自引軍去了。
淳於丹於黃昏時分,領兵前進,到蜀寨時,已三更之後,丹令眾軍鼓噪而入。
蜀營內傅彤引軍殺出,挺槍直取淳於丹;丹敵不住,撥馬便回。
大將趙融一彪軍攔住去路,丹奪路而走,折兵大半,正走之間,山後番將沙摩柯一彪蠻兵攔住。
丹死戰得脫,背後三路軍趕來,比及離營五裡,吳軍徐盛、丁奉二人兩下殺來,蜀兵退去,救了淳於丹回營。
丹帶箭入見陸遜請罪,遜言:非丹之過也。遜欲試敵人之虛實耳,破蜀之計,遜已定矣。(虛實,一探便知!)
徐盛、丁奉言:蜀兵勢大,難以破之,空自損兵折將耳。
遜笑言:遜這條計,但瞞不過諸葛亮耳(傳言:諸葛亮用兵打仗僅“火攻”耳!關羽名
動天下——“水淹七軍”!水火不容,二人果不和也!)。天幸亮不在,使遜成大功也。遂集大小將士聽令:使朱然於水路進兵,來日午後東南風大作,用船裝載茅草,依計而行;韓當引一軍攻江北岸,周泰引一軍攻江南岸,每人手執茅草一把,內藏硫黃焰硝,各帶火種,各執槍刀,一齊而上,但到蜀營,順風舉火;蜀兵四十屯,隻燒二十屯,每間一屯燒一屯。各軍預帶乾糧,不許暫退,晝夜追襲,隻擒了劉備方止。眾將聽了軍令,各受計而去。
先主正在禦營尋思破吳之計,忽見帳前中軍旗幡,無風自倒,乃問程畿:此為何兆?
畿言:夜今莫非吳兵來劫營?先主言:昨夜殺儘,安敢再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可知否?)
畿問:倘是陸遜試敵,奈何?(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正言間,人報山上遠遠望見吳兵儘沿山望東去了。
先主言:此是疑兵。令眾休動,命關興、張苞各引五百騎出巡。
黃昏時分,關興回奏言:江北營中火起。先主急令關興往江北,張苞往江南,探看虛實:倘吳兵到時,可急回報。
二將領命去了,初更時分,東南風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