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撕破臉
章武二年夏六月,東吳陸遜大破蜀兵於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趙雲引兵據守。馬良至,將諸葛亮之言,奏知先主。
先主歎言:備早聽亮之言,不致今日之敗!今有何麵目複回成都見群臣乎!遂傳旨就白帝城住紮,將館驛改為永安宮。
報馮習、張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皆歿於王事,先主傷感不已。
近臣奏稱:黃權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備可將權家屬送有司問罪。
先主言:黃權被吳兵隔斷在江北岸,欲歸無路,不得已而降魏:是備負權,非權負備也,何必罪權家屬?仍給祿米以養之。
黃權降魏,諸將引見曹丕,丕言:權今降丕,欲追慕於陳、韓耶(陳平,韓信,這倆當初都在項羽手下,後來投降了劉邦。)?
權泣而奏言:權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權督諸軍於江北,被陸遜絕斷。權歸蜀無路,降吳不可,故來投丕。敗軍之將,免死為幸,安敢追慕於古人耶!
丕大喜,遂拜黃權為鎮南將軍,權堅辭不受。
近臣奏言:有細作人自蜀中來,說蜀主將黃權家屬儘皆誅戮。權言:權與蜀主,推誠相信,知權本心,必不肯殺權之家小也。(君臣知心,千古楷模!)丕然之。
曹丕問賈詡:丕欲一統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吳乎?
詡言:劉備雄才,更兼諸葛亮善能治國;東吳孫權,能識虛實,陸遜現屯兵於險要,隔江泛湖,皆難卒謀。以詡觀之,諸將之中,皆無孫權、劉備敵手。雖以丕天威臨之,亦未見萬全之勢也。隻可持守,以待二國之變。(靜待時機,伺機而動)
丕言:丕已遣三路大兵伐吳,安有不勝之理?
尚書劉曄言:近東吳陸遜,新破蜀兵七十萬,上下齊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製,陸遜多謀,必有準備。
丕言:曄前勸丕伐吳,今又諫阻,何也?
曄言:時有不同也。昔東吳累敗於蜀,其勢頓挫,故可擊耳;今既獲全勝,銳氣百倍,未可攻也。(此一時彼一時也!)
丕言:丕意已決,曄勿複言。遂引禦林軍親往接應三路兵馬。
哨馬報說東吳已有準備:令呂範引兵拒住曹休,諸葛瑾引兵在南郡拒住曹真,朱桓引兵當住濡須以拒曹仁。
劉曄言:既有準備,去恐無益。(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丕不從,引兵而去。
吳將朱桓,年方二十七歲,極有膽略,孫權甚愛之;時督軍於濡須,聞曹仁引大軍去取羨溪,桓遂儘撥軍守把羨溪去了,止留五千騎守城。
報曹仁令大將常雕同諸葛虔、王雙、引五萬精兵飛奔濡須城來,眾軍皆有懼色。
桓按劍而言:勝負在將,不在兵之多寡。兵法雲: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勝於客兵。今曹仁千裡跋涉,人馬疲困。桓與諸將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險,以逸待勞,以主製客:此乃百戰百勝之勢(冷靜分析敵我態勢,為將之首要任務!)。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耶!
傳令,教眾軍偃旗息鼓,隻作無人守把之狀。
魏將先鋒常雕,領精兵來取濡須城,遙望城上並無軍馬。
雕催軍急進,朱桓橫刀飛馬而出,直取常雕,戰不三合,桓一刀斬常雕於馬下。
吳兵乘勢衝殺一陣,魏兵大敗,死者無數。
朱桓大勝,曹仁領兵隨後到來,卻被吳兵從羨溪殺出,曹仁大敗而退,回見魏主,細奏大敗之事。
丕大驚。
探馬報:曹真、夏侯尚圍了南郡,被陸遜伏兵於內,諸葛瑾伏兵於外,內外夾攻,因此大敗。
探馬又報:曹休亦被呂範殺敗。
丕聽知三路兵敗,乃喟然歎言:丕不聽賈詡、劉曄之言,果有此敗!
時值夏天,大疫流行,馬步軍十死六七,遂引軍回洛陽。
吳、魏自此不和(撕破臉而已!)。
二、托孤
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厭見侍從之人,乃叱退左右,獨臥於龍榻之上。
陰風驟起,見燈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言:備心緒不寧,教二人且退,何故又來!
叱之不退。
先主起而視之,上首乃關羽,下首乃翼德也。
先主大驚問:二弟原來尚在?關羽言:羽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羽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備與二弟聚會不遠矣。
先主扯定大哭,忽然驚覺,二弟不見。
即喚從人問之,時正三更。
先主歎言:備不久於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足見不信任諸葛亮之心也!),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
諸葛亮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帝,留太子劉禪守成都。
諸葛亮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
先主傳旨,請諸葛亮坐於龍榻之側,撫亮背言:備自得亮,幸成帝業;不納亮之言,自取其敗。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麵。
諸葛亮亦涕泣言:願備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
先主以目遍視,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
謖退出,先主謂諸葛亮言:亮觀馬謖之才何如?諸葛亮言: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
先主言:不然。備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宜深察之(傳言:街亭之失,乃諸葛亮失策也。馬謖僅是替罪羊耳,借備之言遮羞也!)。
分付畢,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諸葛亮而歎言:聖人雲: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煩亮將詔付與太子禪,凡事更望亮教之!
諸葛亮等泣拜於地言:願備將息龍體!亮等儘施犬馬之勞,以報備知遇之恩也。
先主命內侍扶起諸葛亮,一手掩淚,一手執亮手,言:備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諸葛亮言:有何聖諭!
先主泣言:亮才十倍曹丕,若禪可輔,則輔之;如禪不才,亮可自為成都之主。(傳言:正是此言絕諸葛亮代劉禪之念!)
諸葛亮聽畢,手足失措,泣拜於地言:亮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儘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言訖,叩頭流血。
先主又請諸葛亮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言:永等皆記備言:備亡之後,永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亮,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諸葛亮。
二王拜畢,諸葛亮言:亮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先主謂眾官言:備已托孤於亮,令禪以父事之,眾官俱不可怠慢,以負備望。
又囑趙雲言:備與雲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彆,雲可想備故交,早晚看覷備子,勿負備言(為劉禪再加一道崗!)。
雲泣拜言:雲敢不效犬馬之勞!
先主又謂眾官言:眾官,備不能一一分囑,願皆自愛。
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
三、計起計破
先主駕崩,文武官僚,無不哀痛,諸葛亮率眾官奉梓宮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