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從之,遂命曹真監國,親自領禦林軍十萬,徑到安邑。
司馬懿不知睿故,欲令天子知懿威嚴,乃整兵馬,率甲士數萬來迎(兵對兵,將對將!束手就擒,愚不可及!)。
近臣奏言:司馬懿果率兵十餘萬,前來抗拒,實有反心矣。(近臣與權臣死敵耶?)
睿慌命曹休先領兵迎之,司馬懿見兵馬前來,隻疑車駕親至,伏道而迎(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曹休出問:仲達受丕托孤之重,何故反耶?
懿大驚失色,汗流遍體,乃問其故,休備言前事。
懿言:此吳、蜀奸細反間之計,欲使魏君臣自相殘害,吳、蜀卻乘虛而襲,懿當自見睿辨之。
遂急退了軍馬,至睿車前俯伏泣奏言:懿受丕托孤之重,安敢有異心?必是吳、蜀之奸計,懿請提一旅之師,先破蜀,後伐吳,報丕與睿,以明懿心。
睿疑慮未決,華歆奏言:不可付之兵權,可即罷歸田裡。
睿依言(無罪罰之,何以服眾?),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命曹休總督雍、涼軍馬。
曹睿駕回洛陽。
四、戰天意老將助力
細作探知此事,報入川中。
諸葛亮聞之大喜言:今既中計遭貶,亮有何憂!
次日,後主早朝,大會官僚,諸葛亮出班,上《出師表》一道。
表曰: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
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
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
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
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穆,
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
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
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
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
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
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
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
斟酌損益,進儘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
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複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谘,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
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
雲。(千古名篇,精華所在!)
後主覽表言:亮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諸葛亮言:今南方已平,可無內顧之憂,不就此時討賊,恢複中原,更待何日?
太史譙周出奏言:周夜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圖也。乃顧諸葛亮言:亮深明天文,何故強為?
諸葛亮言:天道變易不常,豈可拘執?(天意難違!古之智者,皆非迂腐之人!)亮今且駐軍馬於漢中,觀魏動靜而後行。譙周苦諫不從。
諸葛亮乃留郭攸之、董允、費禕等為侍中,總攝宮中之事。
又留向寵為大將,總督禦林軍馬;蔣琬為參軍;張裔為長史,掌丞相府事;杜瓊為諫議大夫;杜微、楊洪為尚書;孟光、來敏為祭酒;尹默、李譔為博士;郤正、費詩為秘書;譙周為太史。
內外文武官僚一百餘員,同理蜀中之事(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一應官員,都隨著平北大都督、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知內外事諸葛亮。
分撥已定,又檄李嚴等守川口以拒東吳,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師伐魏。
趙雲厲聲而進言:雲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尚能飯否?),馬援之雄(馬革裹屍!)。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雲耶?
諸葛亮言:馬孟起病故(傳言:劉備對馬超、趙雲、黃忠三人並不完全信任,所以沒有放兵權給三人。馬超投靠劉備主要是為了攻打曹操,為超一家報仇,雖百般討好劉備,但始終沒有得到報仇的機會,因此有抑鬱而終之意!),亮甚惜之,以為折一臂也,今雲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
雲厲聲言:自隨備以來,臨陣不退,遇敵則先,大丈夫得死於疆場者,幸也,雲何恨焉?願為前部先鋒!
諸葛亮再三苦勸不住,雲言:如不教雲為先鋒,就撞死於階下!
諸葛亮言:雲既要為先鋒,須得一人同去(陪同即保護!)。言未儘,鄧芝應言:芝願助雲先引一軍前去破敵。
諸葛亮大喜,即撥精兵五千,副將十員,隨趙雲、鄧芝去訖。
諸葛亮出師,後主引百官送於北門外十裡,諸葛亮辭了後主,率軍望漢中迤邐進發。
五、後生欲報仇
曹睿設朝,近臣奏言:邊官報稱: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出屯漢中,令趙雲、鄧芝為前部先鋒,引兵入境。
睿大驚,問群臣言:誰可為將,以退蜀兵?
夏侯淵之子夏侯楙應聲而出言:楙父死於漢中,未嘗得報,今蜀兵犯境,楙願引本部猛將,更乞睿賜關西之兵,前往破蜀,上為國家效力,下報父仇,楙萬死不恨!
楙字子休,其性最急,又最吝,自幼嗣與夏侯惇為子,夏侯淵為黃忠所斬,曹操憐之,以女清河公主招楙為駙馬,因此朝中欽敬。
雖掌兵權,未嘗臨陣,當時自請出征,曹睿即命為大都督,調關西諸路軍馬前去迎敵。
司徒王朗諫言:不可,夏侯駙馬素不曾經戰,今付以大任,非其所宜,更兼諸葛亮足
智多謀,深通韌略,不可輕敵。(忠臣良諫,若能堅持更能顯忠臣本色!)
夏侯楙叱言:司徒莫非結連諸葛亮,欲為內應耶?楙自幼從父學習韜略,深通兵法(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朗何欺楙年幼?楙若不生擒諸葛亮,誓不回見睿!
王朗等皆不敢言,夏侯楙辭了魏主,星夜到長安,調關西諸路軍馬二十餘萬,來敵諸葛亮。
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