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後回家
諸葛亮班師回國,孟獲率引大小洞主酋長及諸部落,羅拜相送。
前軍至瀘水,時值九月秋天,忽然陰雲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諸葛亮。
諸葛亮遂問孟獲,獲言: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必須祭之。
諸葛亮問:用何物祭享?獲言: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更兼連年豐稔(愚昧所致,萬不可效仿!)。
諸葛亮言: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一人?遂自到瀘水岸邊觀看,果見陰風大起,波濤洶湧,人馬皆驚。
諸葛亮甚疑,即尋土人問之,土人告言:自亮經過之後,夜夜隻聞得水邊鬼哭神號,自黃昏直至天曉,哭聲不絕。瘴煙之內,陰鬼無數,因此作禍,無人敢渡。
諸葛亮言:前者馬岱引蜀兵千餘,皆死於水中,更兼殺死南人,儘棄此處(傳言:古代瘟疫皆因動物屍體進入河流沒有及時處理,致使屍體中的細菌隨河流傳播各地。古代豈會沒有“打掃戰場”這項工作?)。亮今晚當親自往祭。
土人言:須依舊例,殺四十九顆人頭為祭,則怨鬼自散也。
諸葛亮言:本為人死而成怨鬼,豈可又殺生人耶?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麵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替代品妙——物理物質類似,外形加以模仿,以假亂真!)。
當夜於瀘水岸上,設香案,鋪祭物,列燈四十九盞,揚幡招魂;將饅頭等物,陳設於地。三更時分,諸葛亮親自臨祭,令董厥讀祭文。讀畢祭文,諸葛亮放聲大哭,極其痛切,
情動三軍,無不下淚,孟獲等眾,儘皆哭泣。
愁雲怨霧之中,隱隱有數千鬼魂,皆隨風而散(在蜀國,“哭”萬能乎?),諸葛亮令左右將祭物儘棄於瀘水之中。
次日,諸葛亮引大軍俱到瀘水南岸,雲收霧散,風靜浪平,行到永昌,諸葛亮留王伉、呂凱守四郡,發付孟獲領眾自回,囑獲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農務。
孟獲涕泣拜彆而去,諸葛亮自引大軍回成都。
後主排鑾駕出郭三十裡迎接,下輦立於道傍,以侯諸葛亮(迎來送往,足見“真情”!)。諸葛亮慌下車伏道而言:亮不能速平南方,使禪懷憂,亮之罪也。後主扶起諸葛亮,並
車而回,設太平筵會,重賞三軍。
自此遠邦進貢來朝者二百餘處,諸葛亮奏準後主,將歿於王事者之家,一一優恤。
二、短命之主
魏主曹丕,在位七年,即蜀漢建興四年也。
丕先納夫人甄氏,即袁紹次子袁熙之婦,前破鄴城時所得,生一子,名睿,字元仲,
自幼聰明,不甚愛之。
丕又納安平廣宗人郭永之女為貴妃,郭父嘗言:其女乃女中之王也,故號為女王。
自丕納為貴妃,郭貴妃欲謀為後,與幸臣張韜商議,時丕有疾,韜乃詐稱於甄夫人宮中
掘得桐木偶人,上書天子年月日時,為魘鎮之事。
丕大怒,遂將甄夫人賜死(一日夫妻百日恩,因疑殺妻者,非良人也!),立郭貴妃為
後,因無出,養曹睿為己子,雖甚愛之,不立為嗣。
睿年至十五歲,弓馬熟嫻,當年春二月,丕帶睿出獵。
行於山塢之間,趕出子母二鹿,丕一箭射倒母鹿,回觀小鹿馳於曹睿馬前。
丕大呼言:丕兒何不射之?睿在馬上泣告言:丕已殺睿母,睿安忍複殺鹿子也(百善孝為先!)。
丕聞之,擲弓於地言:丕兒真仁德之主也!遂封睿為平原王。
夏五月,丕感寒疾,醫治不痊,乃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
馬懿三人入寢宮。
丕喚曹睿至,指謂曹真等言:今丕病已沉重,不能複生,睿年幼,真等三人可善輔之,勿負丕心。
三人皆告言:真等願竭力以事丕,至千秋萬歲。(麵對臨死之人,勸慰為上!)
丕言:今年許昌城門無故自崩,乃不祥之兆,丕故自知必死也。(自知其死,而不晦者,智也!)正言間,內侍奏征東大將軍曹休入宮問安。
丕召入謂言:休等皆國家柱石之臣也,若能同心輔丕之子,丕死亦瞑目矣!言訖,墮淚而薨。
時年四十歲,在位七年。
三、一紙免“大患”
曹真、陳群、司馬懿、曹休等,一麵舉哀,一麵擁立曹睿為大魏皇帝,諡父丕為文皇帝,諡母甄氏為文昭皇後。
封鐘繇為太傅,曹真為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
空,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其餘文武官僚,各各封贈,大赦天下。
雍、涼二州缺人守把,司馬懿上表乞守西涼等處,曹睿從之,遂封懿提督雍、涼等處兵馬。
領詔去訖,有細作飛報入川。
諸葛亮大驚言:司馬懿深有謀略,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參軍馬謖言:今亮平南方回,軍馬疲敝,隻宜存恤,謖有一計,使司馬懿自死於曹睿之手,未知亮鈞意允否?
諸葛亮問是何計,馬謖言:密遣人往洛陽、鄴郡等處,布散流言,道懿欲反,更作司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貼諸處,使曹睿心疑,必然殺懿也。(君臣不和,必有內變)
諸葛亮從之,即遣人密行此計去了。
鄴城門上,忽一日見貼下告示一道,守門者揭了,來奏曹睿。
睿觀之,其文言:
驃騎大將軍總領雍、涼等處兵馬事司馬懿,謹以信義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創立基
業,本欲立陳思王子建為社稷主;不幸奸讒交集,歲久潛龍。皇孫曹睿,素無德行,妄自居
尊,有負太祖之遺意。今吾應天順人,克日興師,以慰萬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歸命新君。如不順者,當滅九族!先此告聞,想宜知悉。
曹睿覽畢,大驚失色(一紙空文,威力如此之巨乎?),急問群臣。
太尉華歆奏言: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言: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國家大事,豈可因隻言片語而決之!)。
王朗奏言: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誌,若不早除,久必為禍(人才重用為上,不能為所用,除之不遲也!)。
睿乃降旨,欲興兵禦駕親征(老臣裝傻,新帝稚嫩,曹魏如何長久?)。
大將軍曹真奏言:不可,文皇帝托孤於真等數人,是知司馬仲達無異誌也。今事未知真假,遽爾加兵,乃逼之反耳。或者蜀、吳奸細行反間之計,使魏君臣自亂,蜀、吳卻乘虛而擊,未可知也,睿幸察之。(有血緣關係的才是親人!此處得之!)
睿問:司馬懿若果謀反,將奈何?(如此不信司馬懿乎?)
真言:如睿心疑,可仿漢高偽遊雲夢之計(漢初韓信因為功大被封為楚王,由於韓信勢力過大招致漢高祖劉邦的猜忌,劉邦假裝去雲夢澤遊玩,趁韓信迎接的時候將韓信擒下,最後把韓信軟禁貶為淮陰侯。)。禦駕幸安邑,司馬懿必然來迎;觀司馬懿動靜,就車前擒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