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出師
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東吳陸遜大破於石亭,休惶恐之甚,氣憂成病(量小非君子!),到洛陽,疽發背而死。魏主曹睿敕令厚葬。
司馬懿引兵還、眾將接入問:曹休兵敗,即元帥之乾係,何故急回耶?
懿言:懿料諸葛亮知魏兵敗,必乘虛來取長安,懿故回耳。(人生如棋,走一步看一步是庸者,走一步算三步是常者,走一步定十步是智者。)
眾皆以為懼怯,哂笑而退。
東吳遣使致書蜀中,請兵伐魏,並言大破曹休之事:一者顯自己威風,二者通和會之好。後主大喜,令人持書至漢中,報知諸葛亮。
諸葛亮兵強馬壯,一切完備,正要出師,聽知此信,即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
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
二子入見,拜哭言:其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傳言:趙雲武藝高強,久經戰陣,身上並無一處傷疤。趙雲年老之時自言:其有疾——隻要一小傷口即流血不止。長阪坡之戰,雲手指有一小傷口,用小鐵環擋住傷口才止住血,除此之外,全身果無一處傷疤。雲妻不信,以繡花針刺之,果然流血不止,雲亡。)。
諸葛亮跌足而哭言: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亮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諸葛亮令二子入成都麵君報喪。
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言“禪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傳言:長阪坡之戰,趙雲之所以可以全身而退,除了趙雲武藝高強外,還因為有劉禪龍氣的保護。)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諡封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
後主思念趙雲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趙統為虎賁中郎,趙廣為牙門將,就令守墳。二人辭謝而去。
近臣奏言:諸葛丞相將軍馬分撥已定,即日將出師伐魏。
後主問在朝諸臣,諸臣多言未可輕動,後主疑慮未決。
奏丞相令楊儀齎出師表至,後主宜入,儀呈上表章。
後主就禦案上拆視,其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劉邦)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權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之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獻身精神的千古名句!);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推卸之辭乎?)(後出師表,亦是名篇!)。
後主覽表甚喜,即敕令諸葛亮出師。
二、出師不利
諸葛亮受命,起三十萬精兵,令魏延總督前部先鋒,徑奔陳倉道口而來。
細作報入洛陽,司馬懿奏知魏主,大會文武商議。
大將軍曹真出班奏言:真昨守隴西,功微罪大,今乞引大軍往擒諸葛亮。真近得一員大將,使六十斤大刀,騎千裡征馬宛馬,開兩石鐵胎弓,暗藏三個流星錘,乃隴西狄道人,姓王,名雙,字子全,真保此人為先鋒。
睿大喜,便召王雙上殿,視之,身長九尺,熊腰虎背。
睿笑言:睿得此大將,有何慮哉!遂賜錦袍金甲,封為虎威將軍、前部大先鋒,曹真為大都督。
真謝恩出朝,遂引十五萬精兵,會合郭淮、張郃,分道守把隘口。
蜀兵前隊哨至陳倉,回報諸葛亮:陳倉口已築起一城,內有大將郝昭守把,十分謹嚴;不如棄了此城,從太白嶺鳥道出祁山甚便(甚為有理!)。
諸葛亮言:陳倉正北是街亭,必得此城,方可進兵。(硬碰硬,不智!)命魏延引兵到城下,四麵攻之,連日不能破,魏延複來告諸葛亮,說城難打。
諸葛亮大怒,欲斬魏延(亮與延前世仇敵乎?)。
部曲靳祥告言:願去陳倉城中,說郝昭來降,不用張弓隻箭。
諸葛亮問:祥用何言以說之?祥言:郝昭與祥,同是隴西人氏,自幼交契,祥今到彼,以利害說之,必來降矣。
諸葛亮即令前去,祥驟馬徑到城下,叫言:郝伯道故人靳祥來見。
城上人報知郝昭,昭令開門放入,登城相見。
昭問:故人因何到此?祥言:祥在西蜀諸葛亮帳下,參讚軍機,待以上賓之禮,特令祥來見昭,有言相告。
昭勃然變色言:昭事魏,祥事蜀,各事其主,祥再不必多言,便請出城!
靳祥又欲開言,郝昭已出敵樓上了,魏軍急催上馬,趕出城外。
祥回頭視之,見昭倚定護心木欄杆,祥勒馬以鞭指之問:伯道賢弟,何太情薄耶?
昭言:昭受國恩,但有死而已,祥不必下說詞,早回見諸葛亮,教快來攻城,昭不懼也!
祥回告諸葛亮言:郝昭未等祥開言,便先阻卻。諸葛亮言:祥可再去見昭,以利害說之。
祥又到城下,請郝昭相見,昭出到敵樓上,祥勒馬高叫言:今不早降,後悔無及!且不順大漢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濁乎?願伯道思之。
郝昭大怒,拈弓搭箭,指靳祥而喝言:昭前言已定,祥不必再言!可速退!昭不射祥!
靳祥回見諸葛亮,具言郝昭如此光景。
諸葛亮大怒言:匹夫無禮太甚!豈欺亮無攻城之具耶?(各為其主,何怒之有?)
隨叫土人問:陳倉城中,有多少人馬?土人告言:雖不知確數,約有三千人。
諸葛亮笑言:休等昭救兵到,火速攻之!
軍中起百乘雲梯,軍士各把短梯軟索,聽軍中擂鼓,一齊上城。
郝昭在敵樓上,望見蜀兵裝起雲梯,四麵而來,即令三千軍各執火箭,分布四麵;待雲梯近城,一齊射之。
諸葛亮不期城上火箭齊發,雲梯儘著,梯上軍士多被燒死,城上矢石如雨,蜀兵皆退。
諸葛亮大怒言:昭燒亮雲梯,亮卻用衝車之法!連夜安排下衝車,次日,又四麵鼓嗓呐喊而進。
郝昭急命運石鑿眼,用葛繩穿定飛打,衝車皆被打折。
諸葛亮又令人運土填城壕,教廖化引三千鍬钁軍,從夜間掘地道,暗入城去,郝昭又於城中掘重壕橫截之。
如此晝夜相攻,二十餘日,無計可破。
諸葛亮正在營中憂悶,報:東邊救兵到了,旗上書:‘魏先鋒大將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