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撐死膽大的
楊儀聞報前路有兵攔截,忙令人哨探,回報說魏延燒絕棧道,引兵攔路。
儀大驚言:今斷儀歸路,當複如何?費禕言:延必先捏奏禪,誣禕等造反,故燒絕棧道,阻遏歸路。禕等亦當表奏禪,陳魏延反情,然後圖之。
薑維言:此間有槎山,可以抄出棧道之後。一麵寫表奏聞天子,一麵將人馬往槎山小道進發。
後主在成都,夢見成都錦屏山崩倒,遂驚覺,聚集文武,入朝圓夢。
譙周言:周昨夜仰觀天文,見一星,光芒有角,自東北落於西南,主亮有大凶之事。今禪夢山崩,正應此兆。
後主愈加驚怖,報李福到,後主急召入問之。
福頓首泣奏亮已亡,將亮臨終言語,細述一遍。
後主聞言大哭言:天喪禪也!哭倒於龍床之上,侍臣扶入後宮。
吳太後聞之,亦放聲大哭不已,多官無不哀慟,百姓人人涕泣。
後主連日傷感,不能設朝。
報魏延表奏楊儀造反,群臣大駭,入宮啟奏後主,時吳太後亦在宮中。
後主聞奏大驚,命近臣讀魏延表。
其略言:征西大將軍、南鄭侯臣魏延,誠惶誠恐,頓首上言:楊儀自總兵權,率眾造反,劫亮靈柩,欲引敵人入境。延先燒絕棧道,以兵守禦。謹此奏聞。
讀畢,後主言: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果然是明白人!)
吳太後言:嘗聞備有言:諸葛亮識魏延腦後有反骨,每欲斬之;因憐延勇,故姑留用。今延奏楊儀等造反,未可輕信。楊儀乃文人,亮委以長史之任,必儀可用。今日若聽此一麵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此事當深慮遠議,不可造次。(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眾官正商議間,報:長史楊儀有緊急表到。
近臣拆表讀言: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誠惶誠恐,頓首謹表:亮臨終,將大事委於儀,照依舊製,不敢變更,使魏延斷後,薑維次之。今魏延不遵亮遺語,自提本部人馬,先入漢中,放火燒斷棧道,劫亮靈車,謀為不軌。變起倉卒,謹飛章奏聞。
太後聽畢,問:眾臣所見若何?
蔣琬奏言:以琬愚見:楊儀為人雖稟性過急,不能容物,至於籌度糧草,參讚軍機,與亮辦事多時,今亮臨終,委以大事,決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下之;儀獨不假借,延心懷恨;今見儀總兵,心中不服,故燒棧道,斷儀歸路,又誣奏而圖陷害。琬願將全家良賤,保楊儀不反。實不敢保魏延。
董允亦奏言: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懼亮耳。今亮新亡,乘機為亂,勢所必然。若楊儀,才乾敏達,為亮所任用,必不背反。(不喜魏延真因——恃功自傲,口出怨言!)
後主問:若魏延果反,當用何策禦之?
蔣琬言:亮素疑延,必有遺計授與楊儀。若儀無恃,安能退入穀口乎?延必中計矣,禪寬心。(果是丞相之才!)
不多時,魏延又表至,告稱楊儀背反,正覽表之間,楊儀又表到,奏稱魏延背反。
二人接連具表,各陳是非。
報費禕到,後主召入,禕細奏魏延反情。
後主言:若如此,且令董允假節釋勸,用好言撫慰。
允奉詔而去。
魏延燒斷棧道,屯兵南穀,把住隘口,不想楊儀、薑維星夜引兵抄到南穀之後。
儀恐漢中有失,令先鋒何平引三千兵先行,儀同薑維等引兵扶柩望漢中而來。
何平引兵徑到南穀之後,哨馬飛報魏延,說楊儀令先鋒何平引兵自槎山小路抄來搦戰。
延大怒,提刀引兵來迎,何平出馬大罵:反賊魏延安在?
延亦罵:平助楊儀造反,何敢罵延!
平叱言:亮新亡,骨肉未寒,延焉敢造反!乃揚鞭指川兵言:延的軍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親朋;亮在日,不曾薄待延的軍士,今不可助反賊,宜各回家鄉,聽候賞賜。(四麵楚歌之計也!)
眾軍聞言,大喊一聲,散去大半,延大怒,揮刀縱馬,直取何平。
平挺槍來迎,戰不數合,平詐敗而走,延隨後趕來。
眾軍弓弩齊發,延撥馬而回。
見眾軍紛紛潰散,延拍馬趕上,殺了數人,卻止遏不住。
隻有馬岱所領三百人不動,延謂岱言:岱真心助延,事成之後,決不相負。遂與馬岱追殺何平,平引兵飛奔而去。
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延等投魏,若何?(大勢已去,無奈之舉!)
岱言:岱觀延智勇足備,兩川之士,誰敢抵敵?岱誓同延先取漢中,隨後進攻西川。(慫恿造反乎?)
延大喜,遂同馬岱引兵直取南鄭。
薑維在南鄭城上,見魏延、馬岱耀武揚威,風擁而來,維急令拽起吊橋,延、岱二人大叫:早降!
薑維令人請楊儀商議: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
儀言:亮臨終,遺一錦囊,囑曰:若魏延造反,臨陣對敵之時,方可開拆,便有斬魏延之計,今當取出一看。遂出錦囊拆封看時,題言:待與魏延對敵,馬上方許拆開。
維大喜言:既亮有戒約,儀可收執,維先引兵出城,列為陣勢,儀可便來。(先觀錦囊再出城,豈不更好!)
薑維披掛上馬,引三千軍,一齊衝出,排成陣勢。
維挺槍立馬於門旗之下,高聲大罵:反賊魏延!亮不曾虧你,今日如何背反?
延橫刀勒馬而言:不乾維事,隻教楊儀來!(私人恩怨耶!)
儀在門旗影裡,拆開錦囊視之,儀輕騎而出,手指魏延而笑言:延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以就獻漢中城池與延。
延大笑言:若諸葛亮在日,延尚懼亮三分,亮今已亡,天下誰敢敵延?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言:誰敢殺我?
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言:吾敢殺汝!
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當三聲喊完,話音剛落時再下手更具戲劇性!)。
眾皆駭然。
斬魏延者,乃馬岱也。
諸葛亮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隻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
董允未及到南鄭,馬岱已斬了魏延,與薑維合兵一處,楊儀具表星夜奏聞後主。
二、誓不背盟
後主降旨言:既已名正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楊儀等扶諸葛亮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儘皆掛孝,出城二十裡迎接。
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
後主命扶柩入城,停於丞相府中,亮子諸葛瞻守孝居喪。
後主還朝,楊儀自縛請罪。
後主令近臣去儀縛言:若非儀能依亮遺教,靈柩何日得歸,魏延如何得滅,大事保全,皆儀之力也。遂加楊儀為中軍師,馬岱有討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