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浪撲街
薑維取雍州之時,郭淮飛報入朝,魏主與司馬懿商議停當,懿遣長子司馬師引兵五萬,前來雍州助戰,師料蜀兵勢弱,就來半路擊之。
直趕到陽平關,被薑維用武侯所傳連弩法,於兩邊暗伏連弩百餘張,皆是藥箭(毒箭乎?傳言:古代毒箭一般為粘有馬糞的箭,古代戰場死亡多是由於傷口感染所致。),兩邊弩箭齊發,前軍連人帶馬射死不知其數。
司馬師於亂軍之中,逃命而回。
麴山城中蜀將句安,見援兵不至,乃開門降魏。
薑維折兵數萬,領敗兵回漢中屯紮,司馬師自還洛陽。
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乃喚二子至榻前囑言:懿事魏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懿死之後,師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欲為文王乎?)
言訖而亡。
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二人申奏魏主曹芳。
芳厚加祭葬,優錫贈諡,封師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昭為驃騎上將軍。
吳主孫權,先有太子孫登,乃徐夫人所生,於吳赤烏四年身亡,遂立次子孫和為太子,乃琅琊王夫人所生。
和因與全公主不睦,被公主所譖,權廢之,和憂恨而死,又立三子孫亮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
此時陸遜、諸葛瑾皆亡(傳言:孫權晚年疑心甚重,繼位者爭鬥嚴重,陸遜便死於奪位之爭。),一應大小事務,皆歸於諸葛恪。
太元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風,吳主先陵所種鬆柏,儘皆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卓於道上。
權因此受驚成病,至次年四月內,病勢沉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至榻前,囑以後事,囑訖而薨。
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乃蜀漢延熙十五年也。
孫權既亡,諸葛恪立孫亮為帝,改元建興元年,諡權曰大皇帝,葬於蔣陵。
細作探知其事,報入洛陽。
二、輕敵吃大虧
司馬師聞孫權已死,遂議起兵伐吳。
尚書傅嘏言:吳有長江之險,睿屢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邊疆,乃為上策。
師言:天道三十年一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豈得常為鼎峙乎?師欲伐吳。昭言:今孫權新亡,孫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
遂令征南大將軍王昶引兵十萬攻南郡,征東將軍胡遵引兵十萬攻東興,鎮南都督毋丘儉
兵十萬攻武昌:三路進發。又遣弟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
是年冬十二月,司馬昭兵至東吳邊界,喚王昶、胡遵、毋丘儉到帳中計議:東吳最緊要處,惟東興郡也。今他築起大堤,左右又築兩城,以防巢湖後麵攻擊,諸公須要仔細。
遂令王昶、毋丘儉各引一萬兵,列在左右:且勿進發,待取了東興郡,那時一齊進兵。
昶、儉二人受令而去。
昭又令胡遵為先鋒,總領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橋,取東興大堤;若奪得左右二城,便是
大功。遵領兵來搭浮橋。
吳太傅諸葛恪,聽知魏兵三路而來,聚眾商議。
平北將軍丁奉言:東興乃東吳緊要處所,若有失,則南郡、武昌危矣。
恪言:奉可就引三千水兵從江中去,恪隨後令呂據、唐谘、留讚各引一萬馬步兵,分三路來接應。但聽連珠炮響,一齊進兵,恪自引大兵後至。
丁奉得令,即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隻船,望東興而來,胡遵渡過浮橋,屯軍於堤上,差桓嘉、韓綜攻打二城。
左城中乃吳將全端守把,右城中乃吳將留略守把,此二城高峻堅固,急切攻打不下。
全、留二人見魏兵勢大,不敢出戰,死守城池。
胡遵在徐塘下寨,天降大雪,胡遵與眾將設席高會。
報水上有三十隻戰船來到,遵出寨視之,見船將次傍岸,每船上約有百人,遂還帳中,謂諸將言:不過三千人耳,何足懼哉!(輕敵,軍中大忌!)
隻令部將哨探,仍前飲酒,丁奉將船一字兒拋在水上,乃謂部將言: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正在今日!(戰前動員!)
遂令眾軍脫去衣甲,卸了頭盔,不用長槍大戟,止帶短刀。(狹路相逢勇者勝!)
魏兵見之大笑,更不準備,連珠炮響了三聲,丁奉扯刀當先,一躍上岸。
眾軍皆拔短刀,隨奉上岸,砍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
韓綜急拔帳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搶入懷內,手起刀落,砍翻在地。
桓嘉從左邊轉出,忙綽槍刺丁奉,被奉挾住槍杆,嘉棄槍而走,奉一刀飛去,正中左肩,嘉望後便倒,奉趕上,就以槍刺之。
三千吳兵,在魏寨中左衝右突,胡遵急上馬奪路而走,魏兵齊奔上浮橋,浮橋已斷,大半落水而死,殺倒在雪地者,不知其數。
車仗馬匹軍器,皆被吳兵所獲。
司馬昭、王昶、毋丘儉聽知東興兵敗,亦勒兵而退。
三、兵敗欲遮羞
諸葛恪引兵至東興,收兵賞勞了畢,乃聚諸將言:司馬昭兵敗北歸,正好乘勢進取中原。(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順勢而為,遵循規律才能成就大事業)遂一麵遣人齎書入蜀,求薑維進兵攻魏北,許以平分天下;一麵起大兵二十萬,來伐中原。
臨行時,忽見一道白氣,從地而起,遮斷三軍,對麵不見。
蔣延言:此氣乃白虹也,主喪兵之兆,恪隻可回朝,不可伐魏。
恪大怒言:延安敢出不利之言,以慢恪軍心!叱武士斬之。
眾皆告免,恪乃貶蔣延為庶人,仍催兵前進。
丁奉言:魏以新城為總隘口,若先取得新城,司馬師破膽矣。
恪大喜,即趲兵直至新城。
守城牙門將軍張特,見吳兵大至,閉門堅守,恪令兵四麵圍定,流星馬報入洛陽。
主簿虞鬆告司馬師言:今諸葛恪困新城,且未可與戰。吳兵遠來,人多糧少,糧儘自走矣。待吳將走,然後擊之,必得全勝。但恐蜀兵犯境,不可不防。(司馬懿之影響如此深遠——堅守,待敵糧儘自走!)
師然鬆言,遂令司馬昭引一軍助郭淮防薑維,毋丘儉、胡遵拒住吳兵。
諸葛恪連月攻打新城不下,下令眾將:並力攻城,怠慢者立斬。諸將奮力攻打,城東北角將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