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回 東吳被滅 三分歸一統_學三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學三國 > 第一百二十回 東吳被滅 三分歸一統

第一百二十回 東吳被滅 三分歸一統(2 / 2)

等處軍馬。悌敢為軍師,領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引兵十萬,出兵牛渚,接應諸路軍

馬。

皓從之,遂令張悌引兵去了。

皓退入後宮,幸臣中常侍岑昏問其故。

皓言:晉兵大至,諸路已有兵迎之;爭奈王濬率兵數萬,戰船齊備,順流而下,其鋒甚銳:皓因此憂也。

昏言:令王濬之舟,皆為齏粉矣。皓大喜,遂問昏計。

岑昏奏言:可打連環索百餘條,長數百丈,每環重二三十斤,於沿江緊要去處橫截之。再造鐵錐數萬,長丈餘,置於水中。若晉船乘風而來,逢錐則破(孩童之智!),豈能渡江也?

皓大喜,傳令撥匠工於江邊連夜造成鐵索、鐵錐,設立停當。

晉都督杜預,兵出江陵,令牙將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長江,夜襲樂鄉,多立旌旗於山林之處,日則放炮擂鼓,夜則各處舉火。

旨領命,引眾渡江,伏於巴山,次日,杜預領大軍水陸並進。

前哨報道:吳主遣伍延出陸路,陸景出水路,孫歆為先鋒:三路來迎。

杜預引兵前進,孫歆船早到,兩兵初交,杜預便退。

歆引兵上岸,迤邐追時,不到二十裡,四麵晉兵大至。

吳兵急回,杜預乘勢掩殺,吳兵死者不計其數。

孫歆奔到城邊,周旨八百軍混雜於中,就城上舉火。

歆大驚言: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急欲退時,被周旨大喝一聲,斬於馬下。

陸景在船上,望見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風飄出一麵大旗,上書:“晉鎮南大將軍杜預”。

陸景大驚,欲上岸逃命,被晉將張尚馬到斬之。

伍延見各軍皆敗,乃棄城走,被伏兵捉住,縛見杜預。

預言:留之無用!叱令武士斬之,遂得江陵。

沅、湘一帶,直抵廣州諸郡,守令皆望風齎印而降。

預令人持節安撫,秋毫無犯,遂進兵攻武昌,武昌亦降,杜預軍威大振,遂大會諸將,共議取建業之策。

胡奮言:方今春水泛漲,難以久住,可俟來春,更為大舉。

預言:昔樂毅濟西一戰而並強齊;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勢,皆迎刃而解,無複有著手處也。遂馳檄約會諸將,一齊進兵,攻取建業。

龍驤將軍王濬率水兵順流而下,前哨報:吳人造鐵索,沿江橫截,又以鐵錐置於水中為準備。

濬大笑,遂造大筏數十方,上縛草為人,披甲執杖,立於周圍,順水放下。

吳兵見之,以為活人,望風先走,暗錐著筏,儘提而去,又於筏上作大炬,長十餘丈,大十餘圍,以麻油灌之,但遇鐵索,燃炬燒之,須臾皆斷。

兩路從大江而來,所到之處,無不克勝。

東吳丞相張悌,令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來迎晉兵。

瑩謂靚言:上流諸軍不作提防,瑩料晉軍必至此,宜儘力以敵之。若幸得勝,江南自安。今渡江與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

靚言:瑩言是也。言未畢,人報晉兵順流而下,勢不可當。

二人大驚,慌來見張悌商議。

靚謂悌言:東吳危矣,何不遁去?悌垂泣言:吳之將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人死於國難,不亦辱乎!

諸葛靚亦垂泣而去,張悌與沈瑩揮兵抵敵,晉兵一齊圍之。

周旨首先殺入吳營,張悌獨奮力搏戰,死於亂軍之中。

沈瑩被周旨所殺,吳兵四散敗走。

晉兵克了牛渚,深入吳境,王濬遣人馳報捷音,晉主炎聞知大喜。

六、一鼓作氣完勝

賈充奏言:宜召軍還,再作後圖。(統一天下對充不利乎?)

張華言:若輕召還,前攻儘廢,誠可惜也。

晉主未及應,賈充叱華言:華不省天時地利,欲妄邀功績,困弊士卒,雖斬華不足以謝天下!(為己私利丟天下之功,當斬也!)

炎言:此是炎意,華但與炎同耳,何必爭辯!報杜預馳表到,晉主視表,亦言宜急進兵之意。

晉主遂不複疑,竟下征進之命。

王濬等奉了晉主之命,水陸並進,風雷鼓動,吳人望旗而降。

吳主皓聞之,大驚失色,諸臣告言:北兵日近,江南軍民不戰而降,將如之何?

皓問:何故不戰?眾對言:今日之禍,皆岑昏之罪,請皓誅之,眾臣出城決一死戰。(傳言:宋徽、欽二宗之所以受奇恥大辱,非二宗無能,乃奸臣所致!為帝王遮羞耳!)

皓言:量一中貴,何能誤國?(冥頑不靈、頑固不化,該當滅之!)

眾大叫言:皓豈不見蜀之黃皓乎!(無劉禪為主,有黃皓耶?)遂不待吳主之命,一齊擁入宮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泄私憤也!)

陶濬奏言:濬領戰船皆小,願得二萬兵乘大船以戰,自足破之。

皓從濬言,遂撥禦林諸軍與陶濬上流迎敵,前將軍張象,率水兵下江迎敵。

二人部兵正行,不想西北風大起,吳兵旗幟,皆不能立,儘倒豎於舟中,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隻有張象數十軍待敵。

晉將王濬,揚帆而行,舟師言:風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風勢少息行之。

濬大怒,拔劍叱之言:濬目下欲取石頭城,何言住耶!遂擂鼓大進,吳將張象引從軍請降。

濬言:若是真降,便為前部立功。象回本船,直至石頭城下,叫開城門,接入晉兵。

孫皓聞晉兵已入城,欲自刎,中書今胡衝、光祿勳薛瑩奏言:皓何不效安樂公劉禪乎?(帝王氣節何在?)

皓從之,亦輿櫬自縛,率諸文武,詣王濬軍前歸降。

濬釋其縛,焚其櫬,以王禮待之。

東吳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官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老幼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官五千餘人,皆歸大晉。

大事已定,出榜安民,儘封府庫倉稟,次日,陶濬兵不戰自潰。

琅琊王司馬伷並王戎大兵皆至,見王濬成了大功,心中忻喜。

次日,杜預亦至,大犒三軍,開倉賑濟吳民。

吳民安堵,惟有建平太守吾彥,拒城不下,聞吳亡,乃降。

七、三國歸一統

王濬上表報捷,朝廷聞吳已平,君臣皆賀,上壽。

晉主執杯流涕言:此羊太傅之功也,惜祜不親見之耳!

驃騎將軍孫秀退朝,向南而哭言:昔討逆壯年,以一校尉創立基業,今孫皓舉江南而棄之!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濬班師,遷吳主皓赴洛陽麵君,皓登殿稽首以見晉帝,帝賜坐言:炎設此座以待皓久矣。

皓對言:皓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炎。帝大笑。

賈充問皓:聞皓在南方,每鑿人眼目,剝人麵皮,此何等刑耶?

皓言: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針尖對麥芒——針鋒相對)

充默然甚愧(久居高位無進取之心,莫不如讓位也!)。

帝封皓為歸命侯,子孫封中郎,隨降宰輔皆封列侯(傳言: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分封太多,權力分散嚴重!)。

丞相張悌陣亡,封其子孫,封王濬為輔國大將軍,其餘各加封賞。

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

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後來後漢皇帝劉禪亡於晉泰始七年,魏主曹奐亡於太安元年,吳主孫皓亡於太康四

年,皆善終。

後人有古風一篇,以敘其事曰:

高祖提劍入鹹陽,炎炎紅日升扶桑;

光武龍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鹹池傍!

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

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

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

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

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貌貅鎮中土。

樓桑劉備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

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

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諸葛亮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

何期曆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

薑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儘屬曹。

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台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

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儘,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最新小说: 世界版本更新:戰姬召喚師 神靈的存在方式 重生七零,從棺材裡爬出整頓家風 歸墟記 逃不掉!司爺你老婆又跑了 雨天和媳婦磚窯躲雨,被拉去打靶 讓你禦獸,你去禦女帝? 小賣部通末世:開局泡麵換黃金 數據織網者:文明暗碼 讓你辟邪,沒讓你在恐怖遊戲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