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漸漸變得柔和,趙爺爺提議帶孩子們去花田深處看看“特彆的風景”。沿著田埂往裡走,一片新開辟的小花田忽然映入眼簾——這裡種著不同品種的向日葵,有花瓣帶著粉邊的“醉雲長”,有花盤小巧的“月光”,還有花莖纖細的“玩具熊”。“這是春天移栽後,我和蘇曉特意種的,想著給你們個驚喜。”趙爺爺蹲下身,輕輕撫摸著一朵“玩具熊”的絨毛花瓣,“這些品種花期晚些,等你們開學前,還能再來看看不一樣的花田。”
樂樂立刻舉起畫板,筆尖飛速勾勒著粉邊花瓣的輪廓,嘴裡不停念叨:“太特彆了!這朵要畫進我的‘花田品種冊’裡。”琪琪則蹲在旁邊,仔細觀察花盤上的紋路,拿出筆記本記錄:“‘醉雲長’,花瓣邊緣呈淡粉色,花盤直徑約15厘米,花香較淡……”同行的同學也圍了過來,有人掏出手機查品種資料,有人伸手輕觸絨毛花瓣,驚歎聲此起彼伏。
臨近傍晚,蘇曉說要帶大家體驗“葵花籽采收前的準備工作”。她從倉庫裡抱出幾捆竹編筐,分給每個孩子:“咱們要把成熟度高的花盤做上標記,等下周就能采收了。”說著,她示範著用紅色麻繩在花盤底部係了個小結:“花盤發黃、花瓣開始脫落,就說明裡麵的籽快成熟了。”孩子們立刻散開,在花田裡仔細尋找符合條件的向日葵。毛豆力氣大,負責踮腳夠高處的花盤;朵朵和丫丫眼神好,專挑田埂邊容易被忽略的植株;浩浩則一邊找,一邊哼著新編的旋律,把係麻繩的動作節奏都融進了歌裡。
夕陽西下時,整片花田已經點綴了不少紅色麻繩,像撒了一把星星。小默舉著相機,拍下了夕陽下的花田——金色的花瓣被染成橘紅色,紅色麻繩在暮色中格外顯眼,孩子們的身影穿梭其間,構成一幅溫暖的畫麵。“這張肯定要放進花田相冊的首頁!”他滿意地看著相機屏幕,又轉身拍下趙爺爺和蘇曉並肩站在田埂上的背影。
晚飯是在趙爺爺家的院子裡吃的,蘇曉做了一大桌農家菜:炒南瓜、燉土雞、涼拌薄荷,還有剛蒸好的玉米。大家圍坐在石桌旁,手裡拿著玉米啃得香甜。“這玉米是花田旁邊種的,用的是和向日葵一樣的土,特彆甜。”蘇曉給每個孩子碗裡舀了一勺雞湯,“明天早上,咱們還能去溪邊撿鵝卵石,回來在上麵畫向日葵,掛在花田的籬笆上。”
夜裡,孩子們擠在趙爺爺家的偏房裡,躺在鋪著粗布床單的土炕上,嘰嘰喳喳聊到很晚。樂樂說要把新畫的品種圖做成明信片,寄給遠方的親戚;琪琪計劃把這次的經曆寫成新的詩稿,補充到“花田詩集”裡;浩浩則說要把傍晚編的旋律整理成完整的曲子,名字就叫《花田標記曲》。直到趙爺爺在門外輕聲提醒“早點睡,明天還要撿石頭呢”,大家才漸漸安靜下來,伴著窗外的蟲鳴進入夢鄉。
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孩子們就背著小竹籃去了溪邊。溪水清澈見底,水底鋪著五顏六色的鵝卵石。樂樂專挑形狀圓潤的石頭,說適合畫完整的向日葵;琪琪則選了扁平的石頭,想在上麵寫短句;浩浩撿了塊長條狀的石頭,笑著說要畫一把吉他。大家蹲在溪邊,手裡拿著水彩筆,認真地在石頭上創作。樂樂畫的向日葵,花瓣層層疊疊,花盤上的籽用黑色細筆仔細點出;琪琪在石頭上寫了“友誼長存”,旁邊畫了一朵小小的雛菊;浩浩則在石頭上畫了吉他和向日葵,還刻了一道小小的音符。
上午十點多,蘇曉帶著大家把畫好的石頭搬到花田邊,用麻繩串起來,掛在籬笆上。風一吹,石頭輕輕碰撞,發出清脆的響聲。“以後再來花田,就能看到咱們的石頭風鈴啦!”朵朵開心地搖了搖籬笆,石頭上的向日葵在陽光下格外鮮亮。
離開花田前,孩子們又在木牌上添了新的字跡:“這裡有彩色的石頭,有不同的向日葵,還有永遠等我們的人。”樂樂把剛畫好的“花田品種冊”留給了蘇曉,琪琪則把新寫的詩稿貼在木牌旁邊,浩浩則彈著《花田標記曲》,和大家一起哼著旋律,踏上了返程的路。
回到城裡後,孩子們開始整理這次花田之行的照片和視頻。小默把照片分成了“品種花田”“溪邊畫石”“夕陽花田”三個相冊,還在每張照片下麵寫了簡短的文字說明;樂樂則把自己畫的品種圖掃描下來,做成了電子相冊,發給了同行的同學;琪琪把大家在石頭上寫的短句整理成“石頭寄語”,打印出來貼在班級的文化牆上。
八月初,蘇曉發來消息,說花田開始采收葵花籽了,還拍了采收的視頻:趙爺爺和村裡的老人拿著鐮刀,小心翼翼地割下花盤;蘇曉則和幾個村民一起,把花盤攤在曬場上晾曬。視頻裡,趙爺爺對著鏡頭笑著說:“等曬乾了,就把籽裝成小袋,給孩子們寄過去,讓他們嘗嘗今年的新籽。”
孩子們看到視頻,立刻在群裡討論起來。毛豆說要把自己家的舊袋子找出來,用來裝葵花籽;丫丫則說要學炒葵花籽,等收到籽後,炒給家人和同學吃;浩浩則提議寫一首《葵花采收曲》,等下次去花田時彈給趙爺爺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幾天後,孩子們陸續收到了蘇曉寄來的葵花籽。袋子上印著樂樂畫的向日葵圖案,裡麵還夾著一張小卡片,上麵寫著蘇曉的字:“這是花田的禮物,希望你們喜歡。”樂樂把葵花籽分給了班裡的同學,大家吃著香脆的籽,都問起花田的故事;琪琪則把葵花籽裝在小玻璃瓶裡,送給了語文老師,還把花田的詩稿讀給老師聽;浩浩則在彈吉他時,把葵花籽放在旁邊,說這樣彈出來的旋律都帶著香味。
九月開學後,孩子們把花田的故事講給了更多同學聽。小默在班級的班會課上,播放了花田之行的視頻,還展示了自己做的相冊;樂樂則帶著“花田品種冊”,給同學們介紹不同品種的向日葵;琪琪則朗讀了自己寫的花田詩稿,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班會結束後,不少同學都問:“明年夏天,還能去花田嗎?我們也想去看看!”
十月初,天氣漸漸轉涼,蘇曉又發來消息,說花田的向日葵已經收割完畢,田裡種上了小麥,還拍了小麥苗的照片:綠油油的麥苗在田裡鋪展開來,像一片綠色的地毯。“等冬天來了,麥苗會蓋上雪被,明年春天又會變綠,就像向日葵一樣,循環往複。”蘇曉在消息裡寫道。
孩子們看到照片,都想起了冬天花田的雪景。樂樂說要畫一幅“雪後麥苗圖”,琪琪則計劃寫一首關於麥苗的詩,浩浩則說要把麥苗的生長過程編進新的旋律裡。他們還約定,今年冬天再去一次花田,看看蓋著雪被的麥苗,給稻草人換上新的外套。
十二月初,第一場雪落下時,孩子們如約踏上了去花田的路。車子剛到村口,就看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花田被厚厚的雪覆蓋著,麥苗躲在雪被下,隻露出一點點綠色的葉尖;稻草人戴著毛豆送的新外套,帽子上積著一層雪,看起來格外可愛;田埂邊的木牌上,還貼著琪琪寫的詩稿,雪落在紙上,像是給詩稿鑲了一層白邊。
趙爺爺和蘇曉在門口等著他們,手裡捧著熱氣騰騰的薑茶。“快進來暖和暖和,外麵冷。”趙爺爺把薑茶遞給孩子們,“今年的雪下得大,麥苗能好好過冬了,明年肯定能長得壯。”
第二天,孩子們和趙爺爺一起,在花田邊堆了個雪人。雪人戴著浩浩的舊圍巾,手裡拿著樂樂畫的向日葵卡片,旁邊還插著琪琪寫的“雪後花田”詩稿。小默舉著相機,拍下了雪人、麥苗和稻草人,還拍了孩子們在雪地裡打鬨的畫麵。
離開花田前,孩子們在木牌上添了新的文字:“冬天的花田有雪,有麥苗,有雪人,還有我們的約定。”樂樂把“雪後麥苗圖”留給了趙爺爺,琪琪則把新寫的詩稿貼在木牌上,浩浩則彈著剛編好的《雪後花田曲》,和大家一起哼著,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三月初,蘇曉發來麥苗返青的照片:綠油油的麥苗在田裡生長著,充滿了生機。孩子們看到照片,立刻在群裡約定,四月去花田幫忙春耕。樂樂說要帶新的畫板,畫下春耕的景象;琪琪則說要寫一首《春耕詩》;浩浩則說要編一首《春耕曲》。
四月的周末,孩子們又一次來到花田。趙爺爺和蘇曉已經準備好了春耕的工具,田裡也翻好了土。孩子們跟著趙爺爺學習播種,樂樂負責撒種子,琪琪負責蓋土,浩浩則負責澆水,小默則舉著相機,記錄下春耕的每一個瞬間。播種結束後,大家坐在田埂上,浩浩彈著《春耕曲》,琪琪念著《春耕詩》,樂樂則畫著春耕的畫麵,趙爺爺和蘇曉坐在旁邊,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日子一天天過去,花田的麥苗漸漸成熟,向日葵也開始育苗。孩子們期待著夏天的到來,期待著再次回到花田,看金色的向日葵,聽熟悉的旋律,和趙爺爺、蘇曉一起,續寫屬於友誼花田的故事。他們知道,友誼花田不僅是一片土地,更是他們心中的牽掛,是他們用愛和友誼澆灌的希望,無論走多遠,都會一直等著他們回來。
七月如約而至,當蘇曉發來花田盛開的照片時,孩子們早已收拾好行囊。這一次,同行的不僅有去年的同學,還有更多新的朋友。車子駛進村口,金色的花田再次映入眼簾,向日葵迎著陽光綻放,稻草人戴著新的草帽,木牌上的字跡越來越多,記錄著每一次的相遇與約定。
趙爺爺和蘇曉在花田邊笑著迎接他們,涼棚下依舊擺著薄荷茶和艾草餅。樂樂領著新朋友們去寫生,琪琪教大家折紙船,浩浩彈著新寫的《友誼花田之歌》,小默則舉著相機,記錄下每一張笑臉。花田裡,蝴蝶飛舞,蜜蜂采蜜,歌聲飄蕩,笑聲不斷,每一個瞬間,都成為了友誼花田新的記憶。
夕陽西下時,孩子們在木牌上添上了今年的字跡:“友誼花田,年年花開;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他們知道,明年夏天,向日葵還會綻放,他們還會回到這裡,繼續書寫屬於他們和友誼花田的溫暖篇章。
夕陽把花田的影子拉得很長,浩浩的吉他聲剛落,蘇曉就提著一個竹籃走過來,裡麵裝著剛從田埂邊采摘的新鮮薄荷和幾顆飽滿的向日葵花盤。“來嘗嘗剛摘的花盤,裡麵的籽還帶著汁水呢。”她把竹籃遞到孩子們麵前,趙爺爺笑著補充:“這可是最嫩的籽,直接吃比炒的還甜。”
樂樂率先掰下一小塊花盤,輕輕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裡散開,他眼睛一亮:“比去年的還甜!”琪琪也嘗了一口,拿出筆記本快速記下:“七月花盤,籽嫩汁甜,帶著陽光的味道。”同行的新同學從未見過新鮮的向日葵籽,紛紛圍過來品嘗,有人邊吃邊說:“原來向日葵籽還有這樣的吃法,太神奇了!”
趁著天色還亮,趙爺爺提議帶大家去村裡的老磨坊看看。“以前村裡磨麵、榨油都靠它,現在雖然不用了,但還保留著原樣。”老磨坊藏在村子深處,木質的門框上刻著模糊的花紋,磨盤上還沾著陳年的麵粉。趙爺爺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指著磨盤說:“以前向日葵籽榨油,就是用這磨盤先把籽磨碎,再放到大鍋裡熬。”
喜歡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種請大家收藏:()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