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單雍陷入手足無措之際,其身後的黃子澄出言厲喝,頓時將窘迫的單雍,及其一乾同樣被問倒的秋闈官員喝了一個激靈。
台下的百姓從來也沒見過這場景,刹時亦鴉雀無聲。
所有人的目光都彙聚到了黃子澄的臉上。
不得不說。
當初在皇城裡的崗前培訓,加上數月的地方曆練。著實給他帶來了長足的進步。
相較於曆史上的建文三傻。
不管如今的黃子澄到底是為了媚上而表露的態度,亦或者隻是粗淺的嘴上說說,還是真心實意的理解了朱標和常升所需要他們傳達的思想。
至少他們的一言一行,是符合常升及朱標需要的。
麵對這種眾目睽睽的大場麵,也絲毫不會露怯。
迎著眾人的目光,黃子澄躋身到單庸身側。
“諸位鄉親父老。”
“大明朝立國十三載,光複漢室江山,驅除韃虜,當今聖上如何,訂立的諸多國策是好是壞,大家夥自有公論。”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一些國策定立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執行不到位反,變成害民商民之策,被汙吏貪官利用,傷民害民,這些都是事實。”
“誰也無法否認。”
“朝廷亦沒有隱瞞的意思。”
“否則就不會有大明報社,不會有吾等在此,公然揭朝廷,揭自己同僚的短。”
“就如方才有人說,如果之後繼任的官員都如被朝廷清查出來的貪官汙吏,相較之下,興許多彭做的其實還不錯。”
“吾,亦不否認。”
“可朝廷為何做這些興許吃力不討好的事呢?”
“因為當今太子殿下說過一段話。”
說完這句,黃子澄有意頓了一下,給百姓一點反應的時間。
果然,大家也都好奇的抬眸望他。
想不明白為了太子殿下的一段話,朝廷就要如此大動乾戈?
不會又是個昏君吧。
如楊廣之流吧。
可想想又算不上。
至少試科舉,田畝清丈,怎麼看怎麼想怎麼算,都是惠及貧苦百姓的良策不是。
“太子殿下說,官者,不當以牧民為能。”
“為官一任,安民一方,此為官本分,不得褒獎。”
“隻可惜,不光我大明朝千百年來,王朝之中能恪守如此本分者,幾都名垂青史。”
“豈不荒謬。”
聽著這話。
台上官員,台下的百姓雖是感慨萬千,卻無一人敢奢望真正有王朝能做到這點。
古往今來,某個朝代的官員能有近半有此自覺,便已是曆朝曆代數的來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
真要有朝代官員上下一心,他們都不敢想象,也想象不出來,那是怎樣的光景。
黃子澄很能體會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