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蹲在藥田壟溝邊,指腹還沾著晨露的涼意。
那株稻秧嫩葉上凝著的露珠,在她指尖顫了顫,“啪嗒“落進掌心,在初陽下泛著淡青微光,像極了寒潭最清冽時的水。
她鬼使神差將露珠送入口中,清甜裹著微涼漫開,順著喉管直往肺裡鑽,凍了半宿的四肢忽然暖融融的,連前幾日翻地時扭到的手腕都不疼了。
林英猛地睜大眼睛,指尖掐了下虎口——不是幻覺。
“招娣!“她轉身喊,聲音比平時高了半分。
十二歲的林招娣正蹲在田埂上拔稗草,紮著的麻花辮被風掀得亂飛。
招娣聽見林英喊她,立即抱著草筐跑過來,鼻尖凍得通紅:“姐,咋了?“
“昨夜你和小栓喝的那碗米粥,是不是用這秧苗上的露水熬的?“林英攥住妹妹的手腕,掌心的溫度燙得招娣縮了縮。
招娣歪頭想了想,忽然眼睛發亮:“對啊!姐你給的陶罐裡裝著水珠子,我熬粥時加了小半碗,小栓喝完非說自己能跑贏大黑狗,追著建國繞曬穀場跑了三圈,平時他跑半圈就蹲地上喘氣呢!“
她掰著手指頭數,“還有春生哥,前天在咱家喝了半碗,今天見著我時,臉都沒那麼腫了!“
林英喉結動了動,她望著藥田裡稀稀拉拉的秧苗,又摸向腰間的玉墜——
這幾日總覺得空間裡有動靜,寒潭水位降得厲害,霧氣卻不再像從前那樣浮在水麵,反而絲絲縷縷往土裡鑽,纏在稻種根須上,像在“喂“它們吃東西。
“你不是在枯竭......是在轉化。“她對著玉墜輕聲說,呼吸在冷空氣中凝成白霧。
話音未落,村東頭突然傳來撕心裂肺的哭嚎:“我的兒啊!這日子沒法過了!“
林英猛地直起腰,那是二丫娘的聲音,她記得前天路過二丫家,土灶裡連火星子都沒有,春生的臉腫得眼睛隻剩條縫。
“招娣,把筐裡的糙米裝半袋。“她扯下脖子上的圍巾裹住竹籃,“去喊建國把昨天曬的山參須子拿兩把,要最細的。“
招娣應了聲跑開。
林英抱著竹籃往村東頭趕,遠遠就看見二丫娘癱在田埂上,懷裡的春生像團破布,嘴唇發烏。
花嬸蹲在旁邊拍她後背,頭上的藍布巾被風吹得獵獵作響:“他嬸子,再熬熬,隊裡說這兩日可能發救濟糧......“
“救濟糧?“二丫娘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上回發的黴玉米,我家春生吃了直吐!“
她低頭搖晃懷裡的孩子,“春生,春生你醒醒,娘去給你討口熱乎的......“
林英快步走過去,蹲在田埂邊。
竹籃裡的米粥還冒著熱氣,她舀起一勺,輕輕碰了碰春生的嘴唇:“春生,喝口粥,甜的。“
春生的睫毛顫了顫,他張開口,米粥順著嘴角往下淌,林英又喂了半勺,這次他艱難地咽了下去。
第三口下去時,他浮腫的眼皮緩緩掀開,啞著嗓子:“姐姐......粥裡有星星味。“
二丫娘愣住,伸手摸兒子的臉——原本按下去一個坑的皮膚,竟慢慢彈了回來。
她“哇“地又哭起來,這次是帶著抽噎的喜淚:“活了,我兒子活了!“
林英把竹籃塞進她懷裡:“每日喂兩次,彆燙著。“她轉身要走,卻被二丫娘拽住褲腳。
女人額頭抵著她的鞋麵,聲音悶在泥土裡:“英子,你救了春生,要嬸子做啥都行......“
“等秧苗活了,幫我看田就行。“林英抽回腿,腳步卻頓了頓,“記著,這米是用後山山泉泡的,彆往外說。“
回到家時,李桂蘭正靠在炕頭補衣服,針腳歪歪扭扭。
見女兒進來,她放下針線:“英英,我聽招娣說......“
“娘彆問。“林英打斷她,從櫃底摸出個粗布口袋,“我去趟北坡。“
她鑽進柴房,反手鎖上門。
指尖剛觸到玉墜,眼前便閃過白霧——空間裡,寒潭水麵隻剩尺許深,潭底的碎石都露了出來。
但霧氣不再飄散,而是凝成細絲,纏在她前日埋下的稻種上。
那些普通的稻種吸飽了霧氣,外殼裂開細小的縫,嫩白的芽尖正往外鑽。
林英蹲下來,把二十斤稻種均勻埋進霧最濃的土坑裡,又用寒潭水浸過的靈土蓋上。
她摸著濕潤的泥土,輕聲說:“要是這霧真能催生......就救一村人吧。“
三日後的清晨,二丫家田埂圍了一圈人。
“這是咋回事?“王木匠蹲在地上,用煙杆撥拉著秧苗,“我家的秧苗早爛成泥了,她家的咋綠得跟春天似的?“
二丫娘攥著衣角笑:“英子說這是北嶺神廟前的"醒魂穀",山神托夢讓她救急的。“
她蹲下去,輕輕碰了碰秧苗,“昨兒剛種下,今兒就發芽,明兒準能抽葉。“
人群裡傳來抽氣聲。
劉大丫擠進來,扒開自家田埂的土,焦黑的爛秧混著泥漿,再看二丫家的田,嫩生生的綠芽整整齊齊立著,葉片上還凝著露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她“撲通“跪下去,對著二丫家田埂磕頭:“英子是活菩薩!“
消息像長了翅膀,晌午時分就傳遍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