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初三,雪下得急,鵝毛大的雪片子裹著鬆脂香砸在人臉上。
林英裹緊羊皮襖站在屯口,身後二十戶村民肩扛寒泉甕,甕身還沾著老陶窯裡的餘溫。
陳默捧著個磨得發亮的筆記本,筆尖在凍得發紅的指節間跳:
“英子,鑿冰工具張鐵匠打了二十四把,冰錐頭淬了火,應該夠使。“
“走。“林英吐出口白氣,靴底碾過半尺厚的新雪。
龍脊嶺的輪廓早被雪幕吞了去,隻有屯北凍河的方向,青灰色冰麵泛著冷光……
三尺厚的冰層,往年這個時候,連最猛的獵戶都不敢往冰上踏。
二愣子扛著甕走在最後,甕沿磕得他肩膀生疼:
“我說英姐,冰底下黑黢黢的,魚能活?上回我家老黃狗掉冰窟窿,撈上來都硬得像塊板磚!“
“等魚遊給你看。“林英沒回頭,聲音裹著雪粒兒脆生生的。
她能聽見身後此起彼伏的嘟囔,有說“試試看總比啃乾菜強“的,有說“女娃子能懂個啥冰下的門道“的,可腳步都跟著她往河邊挪——
上回王嬸家的鯽魚活過來時,這些人眼睛裡的光,她可沒看錯。
凍河冰麵比想象中滑。
陳默扶著她胳膊,掌心隔著兩層布都能摸到他的溫度:
“九宮陣的位置我標在冰上了,中間那個冰窟正對龍脊嶺山坳,老縣誌說那兒有地熱。“
他蹲下身,用炭筆在冰麵畫出九個白圈,像撒在棋盤上的白子。
鑿冰聲震得耳朵發麻。
林英攥著冰錐,虎口震得生疼,冰層下卻傳來悶悶的回響——不是死沉的悶響,是帶著點空蕩的嗡鳴。
她心裡一鬆,這說明老陶的雙層陶壁起了作用,甕身能把地熱往上引。
九個冰窟鑿開時,日頭剛爬到山尖。
村民們哈著白氣圍過來,看林英彎腰把甕沉進冰窟。
甕口朝上,木蓋嚴絲合縫,水麵漫過甕沿的瞬間,潭底的涼意順著玉墜竄進心口——
空間裡的寒潭正往甕裡滲霧氣,像母親給孩子掖被角似的,把甕裹得嚴嚴實實。
“記好了。“陳默的筆尖在本子上飛,“甕距三丈,呈九宮,引地氣循環。“
他抬頭時睫毛沾著雪,“等開春化冰,咱們就能知道哪口甕的魚最肥。“
二愣子蹲在冰窟邊扒拉雪:“英姐,這甕要是沉下去喂魚,我家那半袋苞米可就打了水漂!“
“打不了。“林英直起腰,雪花落進她帽簷,“七日後你來看。“
第三日晌午,凍河冰麵傳來雜亂的腳步聲。
李有田裹著他那條紅圍巾,身後跟著倆扛槍的民兵,文件紙在他手裡嘩嘩響:
“都給我住手!公社說了,這寒泉甕是非法分發的水利設備,得暫扣!“
村民們呼啦啦圍上來。
老陶把煙袋鍋往冰上一磕,甕底似的圓臉上繃出青筋:“甕是我燒的,泥是我和的,要扣扣我!“
他往冰窟前一站,棉襖下擺沾著窯灰,“你說這水是國家的?那山雀子銜的野果算誰的?老百姓要活命,喝口活水也犯法?“
“老陶!“李有田脖子漲得比圍巾還紅,“你這是煽動群眾!“他揮著文件要往冰窟裡探,“都給我起甕!出了事我擔著!“
“慢著。“林英從人群裡走出來,雪地映得她眉峰冷得像刀,“甕可以起,但魚得留下!七日後要是魚活,你當眾認錯;要是魚死,我親手砸甕。“
“你當這是過家家?“李有田嗤笑,可看林英眼裡沒半分玩笑,聲音突然弱了,“行!七日後就七日後!要是魚死了,你帶著這二十戶去公社寫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