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廿二,晨光剛爬上東山尖,靠山屯東頭就炸開了鞭炮聲。
王會計的梆子敲得山響:“新屋落成!藥材初加工車間掛牌嘍……“
林英扶著最後一個陶甕直起腰,後頸被山風灌得涼颼颼的。
她望著東邊新砌的青磚房,房簷下掛著的紅綢子正被風掀起一角,露出“靠山屯藥材初加工車間“的木牌,是陳默用柳木刻的,筆畫裡還填著金粉。
“英姐!“林招娣跑過來,麻花辮上沾著草屑,“陳哥說設備都搬進去了,李嬸她們在門口排著隊呢。“
林英拍了拍裙角的土,把玉墜往衣襟裡按了按。
昨夜裡玉墜發燙時的心悸還在,可今天這新車間,是她和陳默熬了半個月才搭起來的。
她理了理藍布衫的領口,往東邊走去。
車間門口擠著十多個婦女,李嬸搓著皴裂的手:“英丫頭,咱莊稼人隻會燒火做飯,這辨參紋的活......“
話沒說完就被後麵的張二嫂捅了捅腰:“沒見英英在縣上拿過藥材辨識獎?跟著學準沒錯。“
林英跨進門檻,鬆木味混著草藥香撲麵而來。
長條木桌上擺著十套竹片刀、銅篩子,最裡麵的木架上,整整齊齊碼著新收的黃精、九心蓮。
她反手關上門,指節敲了敲桌角:“先教辨參紋。“
十雙眼睛齊刷刷盯過來。
林英抓起一塊黃精,指腹撫過表麵的紋路:“三年生的紋細如線,五年生的紋粗似繩。“她把黃精遞到李嬸手裡,“摸,用心摸。“
李嬸哆嗦著接過去,摸了兩下就皺起眉頭:“這跟摸樹根有啥區彆?“
“彆急。“林英又拿起一塊,“傻丫,你來。“
人群裡擠進來個紮羊角辮的姑娘,正是被林英收留的聾啞孤女傻丫。
她比劃著“謝謝“的手語,指尖輕輕掃過黃精表麵,忽然眼睛一亮,對著林英豎起五根手指。
“五年生。“林英翻開黃精底部,露出五道深色環紋,“對了。“
女工們“哄“地炸開了。
張二嫂扯了扯傻丫的衣袖:“丫頭,你咋摸出來的?“
傻丫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又指了指心口,比劃了個“用心“的手勢。
林英從木匣裡取出一副牛皮手套,邊緣用紅布包著,是她連夜縫的:“傻丫手巧,這副防燙手套獎給你。“
她轉身在牆上掛起一張白紙,用炭筆寫著“計件榜“三個大字,“切百片合格參片,獎一斤白麵;包裝五十包九心蓮,獎一雙棉鞋。“
李嬸湊過去,盯著“白麵“兩個字喉結動了動。
張二嫂捅了捅她:“還愣著乾啥?咱比不過傻丫,還比不過自家男人?“
車間裡響起窸窸窣窣的動靜,竹片刀碰在木桌上,像敲起了小鼓。
林英望著傻丫低頭切參的側影,她的手指在陽光下泛著珍珠白,每一刀都精準地沿著紋路走,切出的參片薄得能透光——
原主記憶裡,這丫頭從前在村頭討飯時,總蹲在灶台邊幫人剝蔥,手快得像蝴蝶。
“英子。“陳默的聲音從後窗傳來,他扒著窗框,藍布衫上沾著陶土,“烘乾線試火了,你來看看?“
林英繞過女工們的木凳,跟著陳默往後院走。
新砌的灶台裡,柴火“劈啪“響著,兩根陶管從灶膛延伸出來,繞著牆根爬上房梁,又順著另一堵牆鑽進烘乾室。
陳默掀開烘乾室的竹簾,熱氣裹著黃精的甜香湧出來——架子上的黃精正泛著透亮的金黃,表麵沒有一絲皺皮。
老刀蹲在架子前,捏起一片黃精咬了口,眼睛瞪得溜圓:“這味兒!比國營廠的還香!“
他掏出隨身攜帶的濕度計,“含水率11,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