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鐵錘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十四年。
在淞國時,她花了七年的時間布局。
當上沙金太後後,她又用了七年的時間培養勢力,鏟除異己。
如今,被她推到明麵上的那三位輔政大臣在權力鬥爭中,死的死,殘的殘。
三角形是最穩固的沒錯,但這世上還有一種遊戲叫“消消樂”。
所謂“消消樂的”就是當三個一樣的東西挨在一起時,就會自動消除。
沙金的這三位攝政大臣便是如此,差異性實在太弱,碰到一起撕扯一番之後,兩敗,哦不,三敗俱傷。
最終,鐵錘這個在鷸蚌相爭中得利的漁人站出來打掃了戰場。
這三個人不行,鐵錘對此早有預料。
從當初殺釗烈可汗和太子一事就能看的出來。
殺釗烈可汗設計讓太子動手,而殺太子這件事,他們一直推了她來動手。
看起來他們是很聰明,會借刀殺人,都不想當這個出頭鳥。
但這恰恰也說明他們毫無魄力。
他們因為擁有的東西很多,所以束手束腳。
可鐵錘不一樣,她在沙金明麵上除了一個太後之位什麼也沒有。
什麼也沒有,換個想法,也就意味著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
沙金四分五裂的政權儘數歸攏到她手中,甚至比釗烈可汗時期更加集權。
釗烈可汗時期,沙金各大部族雖共尊釗烈可汗為主,但擁有自己的軍隊、土地、人口、稅收。
整體瞧著頗有些像諸侯製,分封製。
但釗烈可汗剛愎自用,對這種分權的情況當然不滿,想要收攏權力。
博弈的結果,是他滅了幾個不安分大部族,殺雞儆猴。
其他部族實力不足,自然隻能夾起尾巴做人。
釗烈可汗剛死時,其他部族被壓抑的野心如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
但鐵錘怎麼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她選擇從河西部落下手。
河西部落的族長年紀大了是一點,但更重要的是元妃的女兒便是嫁給河西部落這位老族長的。
她的手下熟練的散布流言、栽贓嫁禍、鼓動民眾情緒,讓老族長那幾個成年兒子內鬥起來。
之後再利用元妃女兒這個枕邊人,放大老族長的疑心,讓他對自己的兒子下殺手。
逼得這些兒子們不得不造反。
就這樣,河西部落大亂。
元妃的女兒則被鐵錘提前安排好的人順利接回皇都,與元妃母女團聚。
鐵錘隻是做了這件事,但這件事卻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
因為三位攝政大臣中有一位是元妃的兄長,鐵錘此舉在另外兩人看來,便是鐵錘站隊元妃的母族——柊暘部族。
於是另外兩位攝政大臣一合計決定暫時聯起手來先對付柊暘部落。
他們在朝堂上內鬥,背後是他們整個部族的力量。
這七年中,三位攝政大臣內鬥,導致他們的部族損傷慘重。
等到這三人被消消樂後,他們實力大損的部族被鐵錘撿漏收編。
剩下的小部族被這三大部族的爭鬥波及到,實力也都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