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縣的發展,縣衙的事務變多,人手便不太夠了。
擴招衙役小吏的事情被提上議程。
吏的位置一個蘿卜一個坑,一般都是當爹的退下後,兒子接任。
如今要如何擴招,眾人吵吵鬨鬨定不出個方案。
最後還是縣令站出來拍了板。
縣衙招人當然優先照顧自己人,但一家兄弟幾個都在衙中任職也不太好。
折中一下,擴招名額有限給到大家自己家中未婚的姐妹、女兒。
如果要讓他們讓出自己或者兒子的利益給家中女眷,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在不損害男丁利益的前提下,靠著家中女眷能多得一份利益,這誰會不願意呢?
何況他們很自信,自信就算自己的姐妹、女兒進了縣衙,謀了官職,也得聽他們擺布。
畢竟,這麼多年,他們都是這麼過來的,不是嗎?
縣令們看穿一切,但笑而不語。
世道在一點點發生變化,但身為當局者的他們看不清。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她們有當今聖上這個強力的後盾,還有無數誌同道合的戰友。
相鄰縣城的縣令,每個月都會聚一次,與同僚分享交流自己的工作經驗,頭腦風暴,集思廣益,互相幫助對方解決難題。
她們攜手並進,在自己治理的縣城中耐心的播種,種下改變和希望的種子。
六年的時間一晃而過。
大薑建國後,第一次官員考核開始。
鐵錘的縣令天團拿著優秀的成績單,紛紛完成升遷。
她們升任京縣知縣、外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散州知州、外府通判……
這麼大的事,按說能夠引起一些轟動。
但鐵錘深諳傳播之道,明白要壓下一個熱搜,最好的辦法是搞出一件更大的熱搜來。
所以,鐵錘在官員績效考核出來時,當朝宣布了要開科舉。
朝堂上雖也有淞臣,但多是當年的降臣,人數寥寥。
大薑的朝廷班底主要還是沙金舊臣。
而沙金沒有科舉那一套。
為了科舉一事,朝堂上吵翻了天。
但在鐵錘的巧妙引導下,他們的關注點在於,憑什麼身為下等人的淞國人可以參加科舉。
此事吵了月餘,等吵出結果時,地方官考核升遷之事早已塵埃落定。
科舉一事,也在鐵錘做出了“給沙金學子加分”“同等條件優先錄取沙金學子”“通過科舉入仕者,為官品級不得超過三品”等等保證後,得到了順利推行。
科考時間定在了次年三月。
因著是第一次科考,朝廷非常重視。
整個考試由聖上的人親自接管。
放榜那日,朝中眾臣本以為那榜單會是淞人的天下。
畢竟比起讀書,沙金人更擅長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