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楚地捷報不斷而和解早否,侯公自薦願解天下戰火之痛
惹惱項羽就說自己不再適合出使,這責任推脫的,令人惱火,諸將有不少覺得儒生子弟還是無用,還要靠我們五大三粗的來完成。
陸賈之言倒讓劉邦有些為難,因為留在劉邦身邊的可遣之人不多,甚至沒有合適的,這個時候劉邦本能的想起尚在關中的張良,心中思虛是否該讓張良回來,到楚營出使一番。
思慮之間,不知何人提議,“大王,陳中尉才智冠傑,或許勝任……”
陳平其實也在思慮之中,當他聽聞陸賈之言,便明白和解迎回人質之計將成,他也在思考合適人選的問題,
神色閃爍不定,顯然不知道是否該舉薦某人。
這個時候恰好聽到有人舉薦自己去出使,仔細一聽,這聲音比較熟悉,是樊噲。
陳平衝著樊噲微微一笑,這是陳平和樊噲的第一次眼神交涉,算是首次的交情。
任何人都知道再次出使,麵對項羽的怒火,可能會丟失性命,但極大風險的同時也有著極大的機遇。
如果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迎回劉太公,這將是大功一件,其功甚至超越某個攻城略地之將。
樊噲舉薦陳平去,也有著提攜之意,雖然陳平的職位比諸將高,但實權還是有所限製。
陳平自知也不適合出使,但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開口回絕,卻聽劉邦道,“陳中尉曾乃楚臣,離楚從漢,已為項羽敵視,大漢有節氣,豈能陷先生於危難,寒天下從漢子弟之心!不可!”
好嘛,劉邦直接替陳平解圍,諸將便不再說什麼。
其實劉邦知道陳平去也不合適,思來想去,身旁的人竟然沒有很恰當的人選。
劉邦很注重任用人才,不料也有這一刻,深深覺得人才還不夠多,一旦派遣出去,身旁都沒有可用之人。
劉邦掃視眾人,“赴楚之使人選,諸公暢所欲言,何人去合適?”
群臣諸將互相對視,尚未開口議論,外麵便響起一陣陣的嗬斥聲,立刻引起劉邦的注意。
風平浪靜之日,聲音最能傳播。
在陸賈回營後,劉邦特下令任何人不得踏足此地,除非緊急軍務。
這陣的吵鬨直接令陳平身子微微一震,隨後陳平道,“臣去查看,大王繼續商談事宜。”
兩棵大樹成為天然的門柱,大樹前交戟之士正在盤查一人。
陳平見此人,神色微驚,隻見此人龜骨鶴形,灰發童顏,一襲青衫。
竟然是一位青衫修道士,當下不敢怠慢,急忙上前。
這個時代雖然尚未有道教,但道家的名氣卻是非常響亮的,很多人對道家很尊重,因為道家有一個本領令世人不得不敬仰,
那就是道家醫術,自黃帝內經問世以來,道家在治病延壽方麵,有著絕對的地位。
不過知道這些的也非尋常百姓,故而這些士卒沒給眼前這人多少好臉色。
“修士,此乃軍機重地,化緣,請到彆處。”
“速速離去,免得橫屍當場。”
“如此……欲找大王獻策乎?”
“討賞到彆處去。”
漢卒的嘴一個比一個刁鑽,沒有人相信這個奇裝異服的人能得到漢王的接見。
不是什麼人都能見到漢王劉邦,不是想見就見,況且劉邦進帳前曾言,非緊急軍務,不得擅闖。
有漢王之令在,這些士卒的底氣十足,故而噪門極大,甚至有兩個士卒都準備用戟來趕人。
有眼尖之人瞥眼見到陳平走來。
那百將可統領百人的戰將)立刻迎上去。
“何事喧嘩?”陳平明知故問。
這百將道,“此行腳修士,末將已贈其腳錢,此子居然賴著不走。”
陳平道,“此事吾已知,請其入營,吾帶其謁見大王。”
百將見護軍中尉陳平發話,便立刻以軍禮道,“諾。”
陳平知其不凡,特以晚輩見禮,欲引其入內。
此人也不托大,先自我介紹,隨後說明來意。
進得內帳,劉邦甚為禮遇,善於識人的劉邦何嘗看不出眼前之人的非凡之處。
此人立刻躬身行禮,“侯生拜見漢王,願以殘破之軀,三寸之舌,平楚漢戰火,還天下太平。”
此人自稱侯生,這讓劉邦想起自稱酈生的酈食其,與其有幾分相像,但又比酈食其多些超然,少些急功近利。
有的時候急功近利些好,否則誰為大漢賣命。
劉邦尊稱道,“侯公有此宏願,天下蒼生幸甚,不知先生需要幾人出使,又需何物隨身?”
侯公平靜道,“隻需壯士兩名,三尺合約。”
劉邦有些詫異,“侯公,僅此耳?”
侯公點頭。
劉邦的眸光看向身旁的郎中鄭忠,“鄭郎中,挑選一名能戰之士隨護。”
鄭忠是名立過功的郎中,伴隨在劉邦身變,因為建議劉邦初得韓信軍後勿與項羽戰,深壑高壘,立下不小的功勞,劉邦已經將身邊的護衛兵交給鄭忠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