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侯公舌拒楚臣之思,霸王身言楚河漢界
和解之後,至少數十年會有一段的太平日子,或許在有生之年不會再開戰。
下一次慘烈的爭奪戰,極有可能是在後繼之君上展開,既然如此,那麼此刻為下一任君主留個好基礎就顯得很重要。
甚至會決定未來真正的霸主,如同當年的秦國一樣,如果沒有曆代先君留下的基礎,贏政也難以厚積薄發。
項羽不得不考慮三個方麵,首要的自然是版圖,寫在史書裡的版圖,是一國根本,其次是可以轄製的地方,這個是隱實力,
雖未在國書上留一筆,但卻是真正稱霸的條件,換句話說就是外交強不強的問題。
能夠讓自己信任的或者聯姻的人去控製那一片片區域,未來聯合攻漢將漢當成第一對手)也更有把握;最後是人才問題,一個王國的強盛在於人才,
而出人才的地方多在中原大地,也就是曾經的齊、魏、韓、趙這些地方。
齊地有韓信在,項羽不會再涉足,故魏的地盤,一個是河東,這裡已經被漢化,想控製不可能,還有一個就是梁地,
目前隻有彭越在折騰,如果按照鴻溝條約,這裡也將是楚的地方,也不必擔心。
那麼唯有趙地包括河內一帶,這個地方的確可以爭取一下。
當初讓陳平率魏王咎的門客去攻下司馬卬的殷國地盤是河內),就是看中這塊區域的重要性,而且那裡也產不少人才。
一個國家有多少人才,短時間看不出什麼,可幾代過後,就越加明顯,故而項羽也在考慮不碰河東、河南的情況下,和漢分一下河內。
項羽沒有隱瞞所想,吐出心中所思,項冠響應最激烈,然後是季布、靈常,而作為項羽目前唯一的叔父項伯則是默默的傾聽。
項伯最後總結道,“可以嘗試,如未能如願,需爭取到賠償,也讓漢王少插足淮南事宜,如此有淮水以南的地帶,西楚就可以毫無顧慮向南發展。”
很快和侯公的第二記的談判開始,項羽作為霸王沒有開口要求什麼,一直維持著霸王的威嚴。
靈常作為令尹代表項羽發話,“項王分封諸候王,意,在諸王共治,百家爭鳴之盛世,無奈生戰火,河內之地如不能暫歸還司馬氏,願與漢共維其秩,待尋司馬卬之後立之。”
此言一出,鄭忠臉色一白,但隨即恢複如初,他畢竟一直跟著劉邦,知道隱藏自己情緒的重要性。
可楚趁機欲占河內,此地北可接趙地,西可入河東。
如果能分得河內一片區域,未來由此入河東將會事半功倍,這個意圖太明顯,鄭忠第一時間意會到楚之意,故而才臉色一白。
正欲開口說幾句,卻聽侯公氣定神閒道,“秦末天下雲集響應,諸侯紛紛自立,暴秦之下疆土無主,有能者得之,項王治下何嘗不是他國之土?漢損兵折將,勞民轉運,得尺寸之地,可曾聽聞不勞而獲之理?”
侯公的話毫不客氣,意思是現在漢強,弱楚趁和解之際就想空手套白狼,門都沒有。
前麵說項王所坐擁之地亦是他國之土,這讓靈常一愣,臉色一陣陣紅,不知道是被噎著,還是彆的原因,不過靈常沒有讓氣氛尷尬至此,而是繼續下一條,“此乃其一,留待稍後商談。”
“不必商談,此事不在商榷範圍。”侯公直接回絕這條提議。
意思是鴻溝以東已經是漢做出的最大的讓步,最誠意的讓步,否則項羽隻能另選都城,彭城彆想回去。
即便項羽將兵能力出眾,一旦向回撤,漢從後夾擊,韓信再從北麵進攻,那麼楚軍極有可能會被困死在彭城附近。
彭城將成為楚群臣諸將可望不可及的地方。
河水之北的區域彆想,趁早收起幻想,侯公的這個意思讓項冠沉不住氣,幾次想開口說幾句,最後還是讓項伯搶先,“漢王誠意,吾王已知,今後數百年基業,天下走向,吾王原與漢王多加商榷,此事有待漢王與吾王當麵商議,此間不再討論。”
還是項伯老道,將此事推給劉邦和項羽二人麵對麵商議,作為臣子的不再討論。
侯公是個聰明人,知道該轉彎就要轉彎,如果還剛硬,估計硬不過一把吳鉤砍過來!
侯公沒再持強硬的態度,示意繼續。
靈常這才繼續第二個重要的問題,“淮南乃楚之後庭,江東更為楚之源,原和解之後,毋侵壽春,九江郡已由楚大司馬周殷接轄;江東一帶,尤其會稽郡,願漢勿入。”
這一條也很犀利,不僅要正在圍攻壽春的盧綰、劉賈他們撤兵,而且也讓漢庭不要涉足會稽浙江一帶)。
侯公眸光閃動,對於楚霸王項羽的心思,他深深琢磨一番。
鴻溝條約,楚雖然名義上損失原本的南陽郡和陳郡的一部分,可明眼人都知道,南陽郡本身是難以納入楚的版圖,故而隻是損失陳郡的一部分。
然將黥布擊走,將九江郡納入楚的版圖,由周殷接轄,如此不僅沒有損失,版圖反而增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故而項羽的神色緩和不少,另外又提出不讓漢涉足會稽、章郡現浙江、江蘇一帶),這個就有點得寸進尺。
侯公來之前也是做足功課,自然知道彭城投降之後,劉邦任命陳嬰為征南大將,協助灌嬰平定今浙江一帶,如能完成,許諾為萬戶侯,進而逼近百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