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海防的特勤人員,隨商隊慢慢地深入廣西。
貿易的路線,都是袁彬與楊傑共同商定的,一路都打好了招呼。
他們沿著驛道前行,一些平民出身的工作人員驚詫地發現,在大明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上麵的一聲招呼還真好用!
一路上,他們在驛站補充水和食物,雖然都是粗茶淡飯,但不用花一分錢。
不但不花錢,楊傑的人一路開道,驛站的驛丞,急遞鋪的鋪兵們還笑臉盈盈。
一趟下來,商隊的每個人都滿滿新鮮感。
這和在海防除了學習就是訓練的單調生活不同,小到一花一草,大到一村一鎮,都很有意思。
比如,他們在驛站休整,吃著當地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往往也會拿出隨身攜帶的肉乾、鹹魚、白酒,和此地的主人攀談。
驛卒、鋪兵們都是普通人,難得吃點魚肉,更何況他們從來沒接觸過高度酒。
往往一頓飯下來,賓主相歡。
在一些交通要道,或者道路彙集處,往往還有許多村鎮。
路過一些相對繁華的地段,他們也會出售隨身攜帶的貨物。
有雪白雪白的食鹽,有和那些私鹽一樣白的糖霜。
有一顆顆晶瑩剔透、如同冰塊的冰糖,有從不足一尺到三尺有餘的各類鹹魚,有一捆捆像乾硬毛巾那樣的海帶。
也有各種花色、式樣的棉布,甚至是統一樣式的上衣、褲子。
當然,還有烈酒。
42度、53度、68度乃至75度的白酒,用500毫升瓷瓶裝載。每六瓶為一箱。
當然,也可以論瓶賣。
之所以用瓷瓶,是因為此時玻璃還有很高的溢價。
對普通的地主、士紳,乃至七品以下官員,瓷瓶足夠了。
不過,平民顯然是消費不起如此高檔的產品的。
除了這些瓶裝酒,還有牛車拖曳的一個個大木桶,每一桶裡麵,都有數百斤白酒。
對那些趕集的普通百姓而言,花上一兩錢散碎銀子,灌滿一大葫蘆高度白酒,顯然是一筆劃算買賣。
商隊每天都在前進,他們不會在一個地方售賣太多貨物——太浪費時間。
更多的是交給本地的經銷商。
這些經銷商往往是本地的地主、鄉賢,或者說地頭蛇……
鎮南關,每一天,都有大量車隊北上,海防所產的貨物有了一大片新消費市場。
這些商隊,與南下的流民擦肩而過,交織出一幅彆樣的畫卷。
在一些縣城、府城,商隊中部分特勤人員留了下來。
他們首先拜會當地官員,當然,是帶了禮物。
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在華南官場倍受追捧,可那些老爺們不知道,其實這些工業品價值並不高。
單說玻璃珠、玻璃鏡,要多少有多少,隻是為了維持高利潤,不能大批量銷售。
而這些東西,都是令人驚歎的好寶貝。
在和當地官員商業互吹後,他們便開始了對穩婆的培訓。
不隻是中老年穩婆,還有一些年輕女子,在前期宣傳下,有意願從事接生職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