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隊隊流民,在甄彆、清潔、培訓後,被分發生產工具,安置在一個個安南人荒廢的聚落上。
這些流民,絕大多數人是第一次擁有土地。
儘管感覺上了賊船,但還是難掩心中的興奮。
尤其是這些土地10年不必交租子,這樣生產出來的糧食,不都是自己的嗎?
要知道,這時候,就算是一些所謂“大善人”,收租也要收5成左右。而朝廷的賦稅,那就更不用說了,一些小農可能都會被逼破產。
初步安頓下來之後,男丁們便按照保甲體係參加民團,成為一名光榮的團丁。
這些新的村落,團練教頭不再是來自海防,而是就近選派。
在上一階段的征伐中,民團表現相當突出,一部分有戰功,又想留在當地的青壯便多了一份兼職——在這些新的村落中當教頭。
安南東北部麵積並不算特彆大,操練之日,團練教頭們僅需提前半天到一天前去即可。
不過大多數人選擇了舉家遷徙,他們原來的田地保留,可出租或雇人耕種,而且在新的村子,還可以再分一份。
朱祁鎮給他們的待遇是豐厚的,上次參戰的民團都有戰利品分紅,包括但不限於土地、糧食、木材、布匹、鐵器等繳獲物資。
此外,每個直接參戰的村民都收到了5兩銀子的特殊津貼,對立功者更有重獎!
如太平村等13家“原始股”,封賞在二十兩以上者,有230餘人。拔擢到蘭芳軍當基層軍官者有169人。
而且,此次行動中所有陣亡、傷殘的團丁,其家屬都能收到連續5到10年不等的糧食撫恤……
對於這些新移民,絕大多數是兼顧農戶與團丁的角色。
因為眼下最緊迫的事,是填補安南人真空後產生的一係列問題。
肥沃的土地,荒廢數月便會長滿雜草。
村落的房屋,如果失去維護,也是僅需數月到一兩年不等,就會漏水漏風,如果再沒人維護,便會逐漸坍圮。
海防不缺兵員,海軍方麵,疍民不論男女老幼,是天然的水手。這些人海軍與漁業都容納不下,他們很多人選擇轉型為農民。
陸軍方麵,之前已經有大量人口積累,包括海防的正規軍,包括南洋群島中的屯田軍,都已滿編滿員。
這些新移民又沒有什麼專業技術,大多是一些倒黴的老實人,或者是遊手好閒之輩,本身也需要種種地來沉澱一下。
總體上,朱祁鎮非常滿意目前的移民政策。
唯一令他不滿意的,不是移民中有點懸殊的男女比例,而是這些移民過於零散分散,彼此沒有什麼親緣關係。
這種人口結構,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安置方便,沒有宗族這個大家庭,很多事情推行起來幾乎沒阻力。
壞處是凝聚力不夠,雜姓村在與外人爭鬥,特彆是打仗時,很容易出現二五仔。
當然,短時間內,不可能有什麼勢力能威脅到紅河平原上的移民村落……
朱祁鎮骨子裡是一個很傳統的人,在他看來,宗法是國家之根脈基石,可以說,沒有宗族,便沒有民族,沒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