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灣緊鄰著渤海灣。
不過這並不代表從萊州灣港口前往渤海就很近。
兩地相隔有二百多公裡,走沿岸海邊過去,差不多要走五百多漢裡。
但有一點大家可能不知道,那就是漢朝的船隻建造水平就已經很發達,大型船隻層出不窮。
這些船隻不僅能載很多人,而且時速也不慢,比如普通走舸、露橈在長江上的航行速度已經能夠達到每小時20公裡以上。
隻是這種速度一般是小型快船,且必須順風順水的情況下,若是逆風,速度會很慢,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為漢朝的船隻有櫓、舵、槳,還沒有出現車輪槳。
所謂的車輪槳就是唐宋時期的車船,像自行車一樣靠人力踩動進行推進,這樣能大大增加了船隻航行時的行進速度。
因此漢朝時期的大型船隻航行速度一般在36節(1節等於1.85公裡),也就是每小時511公裡左右。
且6節已經是超級大順風的時候,按照記載,平時無風狀態下,船隻速度也就比一般人走路稍微快那麼一點點,平均每小時45公裡是正常速度。
而到了宋朝,船隻航行速度大幅度提升,平均時速在48節,超級大順風的情況下甚至能達到1012節左右。
這種速度在當時已經是世界頂尖水平,航海能力大幅度提升。
而劉備則是目前整個東漢唯一擁有車輪船的諸侯,這意味著青州的造船業,已經達到了宋代的水平。
這得益於青州鼓勵創新,諸多實踐和發明創造。
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本身就可以移植到船上,至於船體如何重新設計,構造樣式如何重新改進,自然是通過多年一步步摸索而來。
不過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船依舊不具備遠洋能力,即便是來往朝鮮、日本多次,甚至已經北上到了庫頁島,那也是因為陳暮提供了近距離航線,走的是沿岸近海。
遠洋的風險實在太大,哪怕是去一趟倭國,都得從朝鮮半島走最近的海路,從釜山港口航行到對馬島,再從對馬島進入博多灣才能輕鬆抵達,如果直接從青州出發去倭國,翻船的可能性極高。
因此實際上青州船業隻是領先於整個漢代,而不是說有多厲害。
但即便如此,也已經很了不起。
至少在當時除了羅馬帝國以外的其它地方,大部分處於原始部落的情況下,可謂是領先了不知道多少個時代。
由於青州和幽州之間海運貿易發達,公孫瓚會將北方的牛羊通過位於泉州(天津)的港口運往青州,青州則是把酒、糧食、鹽運往幽州,互相交易。
兩地來往頻繁,水手們早就熟門熟路。
近海再加上順風,八艘青州大船,以約每小時67節的速度,浩浩蕩蕩北上,前往渤海灣,開啟了拯救大兵公孫瓚的計劃。
日夜航行的話,即便速度再慢,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也能抵達滹沱河出海口。
也許有人會說,八艘船是不是少了點?
但除了八艘大船以外,還有二十艘中等船隻隨行,按照現代海軍規製來看,相當於有八艘大型巡洋艦,二十艘中等驅逐艦,以及船側係五十多艘先登、走舸、露橈等小船,可以當成小型護衛艦。
青州大船雖然比不得後來東吳時期能載三千人以上的巨型樓船,但每艘也能裝一千多人,再加上二十艘中等船隻和五十多艘小船,大概能裝兩萬多人,基本夠用。
海上的風遠比陸地上的風要劇烈得多,不到海邊不知道海風有多猛,狂風呼嘯,吹得雲帆與船上的旗幟獵獵作響,晃晃悠悠一路徐行。
不過近海有個好處,那就是同樣的風速,在遠海可能會激起好幾米浪花,而在近海則不會。
海浪的高度和風速以及海水深度有關,風速一樣的情況下,近海的隻會出現浪急的情況,而不會出現浪高打翻船隻的情況。再加上又是半順風,航線又很熟稔,船隻鉚足了勁一路向北。
一天一夜的疾行,船隻反而是後發先至,抵達了滹沱河出海口。
畢竟船是不需要休息的,水手三班倒,日夜航行,有固定航線的情況下,道路也比陸路更加通暢。
這個時候,公孫瓚依舊還在滹沱河渡口處,此地離出海口約有三十餘裡,軍情司的密探從陸路向他告知劉備會從海上過來接他的消息,結果探子騎馬的速度還比不上這邊坐船的劉備。
遠遠地抵達滹沱河出海口之後,所有的船隻在遠離近海岸邊處放下了船錨,沒有港口的情況下,貿然靠岸,要不觸礁,要不擱淺,不會有第三個結果。
緊接著大船兩側懸掛的四艘小船,以及中等船隻左右懸掛的船隻紛紛放下。
像先登、走舸、露橈之類的小船屬於小型運兵船,每次能運送三四十名士兵。而艨艟和鬥艦則算是中型船隻,每次都能運兵數百人,樓船則是大型船隻,每次能運兵兩三千人。
因為走舸、露橈等小船體型不大,也就比後世的普通衝鋒舟大一倍左右,因此可以懸掛在大船左右兩側或者係在船隻身後拖拽。
曆史上火燒赤壁的時候,周瑜就是把數百艘走舸、露橈等小船係在數十艘艨艟、鬥艦之後,船上放置了大量的薪草膏油,用紅色的布進行偽裝,靠近了曹操的連環船,把曹操的水軍燒了個乾乾淨淨。
由此可見,大船懸掛以及拖拽小船在古代就已經非常普遍。
護船司的士兵以及劉備陳暮坐小船靠岸。
早春的海風呼呼作響,海麵上波浪翻滾,岸邊礁石林立,大船靠近過來,全都要沉沒在此地。
陳暮四下查看,發現這裡林木茂密,草木瘋漲,特彆是河岸兩側蓬蒿野草無數,點點頭道:“不錯,這裡是個好地方。”
劉備納悶道:“此地草木過於旺盛,行軍打仗殊為不利,即便是想做伏兵,遠處大船也藏不住,若是接應公孫瓚,恐被人瞧見,是個什麼好地方?”
陳暮招了招手,示意護船司的士兵們把一箱箱的燃燒瓶搬上岸,補充了一句:“放火的好地方。”
劉備:“......”
四弟還是那麼愛放火。
小船飄蕩,送下來幾匹馬,這些馬經過專業訓練,在船艙中會被蒙上眼睛,能夠適應大船顛簸。
斥候騎上馬匹,快速往西而去。
陳暮則安排伏兵,等到公孫瓚的兵馬抵達之後,如果後有追兵,則燃燒瓶招呼,絕對夠袁紹喝一壺的。
滹沱河渡口處,公孫瓚原地結營,他煩躁不安地看著河對岸,這段時間,他砍伐樹木,製造大量木筏,嘗試半夜渡河強攻,皆被擊敗。
現在的情況是前麵渡口有攔截的顏良部,後有袁紹的追兵,西麵河間國的王門已經叛變,且漳水與滹沱河在渤海交彙而形成新的河流,他走河間國的話,反而要連續渡過兩條河流,形勢對他更加不好。
唯一的出路是東麵,可惜東麵是大海,他已經到了上天入地都逃不出的絕境了。
他這個主帥無能為力,士兵們自然也是士氣低落。
整個軍營中彌漫著一股哀怨之氣。
“將軍,探子來報,袁紹大軍於昨日已經抵達章武,先鋒大將鞠義,最快今日,就能到此地了。”
田豫來到河岸邊,臉色沉重地告訴了公孫瓚一個壞消息。
公孫瓚如果現在手裡有根煙,肯定是滿懷惆悵地望向遠方,眼神之中充滿落寞。
袁紹在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忽然襲擊了他,明明坐擁大軍,卻連還手之力都沒有,心裡怎麼一個憋屈了得?
但誰讓天時地利不在他這邊?
剛好因為雇傭費過多,解散了北方胡騎,又恰好南方戰事,孫堅曹操有危險,劉備南下救援,導致袁紹抓住了一個最好的時機。
如果不是在這個時候,按照常理來說,不說坐擁北方十萬胡騎,四五萬還是有,絕對能與袁紹一戰。
可惜啊........
“哼!”
沉默許久,公孫瓚冷哼一聲道:“袁紹想要我的命,我也絕不會留在這裡坐而等死。我料袁紹初到,軍心未必會穩,國讓,你守住營寨,我領騎兵,衝一衝他的前軍。”
田豫想了想,固守營盤已經是下策,如果主動出擊,或許還真有奇跡發生,反正死馬當活馬醫,他也是立即說道:“好,一切聽從將軍安排。”
當下,公孫瓚立即回營,召來部將安排任務。然後營寨大門打開,騎兵儘出,鐵蹄裹挾著風雷之勢,向著南麵而去。
此時此刻,鞠義先鋒大軍確實已經離他不遠。
章武到滹沱河渡口處約有七十餘裡,他們昨日抵達章武,今日早晨出發,應該是傍晚時分到此處。
不過鞠義沒有魯莽,而是在滹沱河渡口處南麵約二十裡處的一片平原地區準備結營,等明日袁紹中軍後軍抵達再說。
畢竟一日行軍五十裡,軍士們具已疲憊,再加上袁紹的中軍後軍前後尚未抵達,輜重車輛依舊在後方,沒有必要這個時候去和公孫瓚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