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於劉協來說,未免不是一種悲哀。
但這就是事實。
也是沒辦法改變的事情。
劉協被曹操控製,挾天子以令諸侯,形如傀儡。
早期他還有用處,可以幫忙招攬人才,獲得大義名分,吸引流民和世家來投。
可等到漢末三足鼎立格局出現的時候,劉協的用處就已經越來越少,曹操對他的態度自然也是一落千丈,完全不當回事。
劉備進位為漢中王之後,大封群臣。
乃以關羽為前將軍,賜假節,坐鎮關中。以馬超為後將軍,坐鎮武都。以張飛為右將軍,賜假節,坐鎮涼州。以沉晨為左將軍兼太子太傅,賜假節,坐鎮南陽。
同時令法正為右丞相兼尚書令,諸葛亮為相國,龐統為中丞相,賈詡為禦史大夫兼漢中王長史,徐庶為左丞相兼漢中太守。
其餘太傅許靖,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張鬆,宗正劉琰、廷尉王謀,太仆周林,大司農李恢,尚書劉巴、楊儀、蔣琬、鄧芝,侍中馬良、廖立等等。
之後就是各地長官,荊州除了桂陽郡以外十郡太守,益州北麵十四郡太守,除了安漢將軍糜竺、建威將軍黃忠、翊軍將軍趙雲,橫波將軍黃射等少部分人以外,大多都進行了重新封賞。
連魏延都因為平定漢中有功,被封為鎮遠將軍,兼上庸太守。
不過雖然糜竺黃忠趙雲黃射等人沒有分封,卻有賞賜。
主要是糜竺在排班次的時候,位在相國之上,僅在太傅許靖之下,地位高超。
而黃忠趙雲黃射等人沒有立太大功勞,所以暫時未升遷。
但三人都是鎮守一方的大將,高於普通雜號將軍,僅在前後左右四將軍之下,且基本都兼職地方太守,在將領當中,也算是很高地位,因此並不算特意打壓。
劉備分封群臣,跟曹操一樣,按照的是西漢諸侯王的規格製度。
西漢初年,劉邦分封子嗣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自成王國,其下官員基本是照搬了中央朝廷,一直到漢景帝時期才改變了這一局麵。
其中特彆要指出的是左右丞相以及相國的問題。
丞相和相國並非一個官職,而是兩個,並且在西漢初年之時,相國的地位要比丞相要高。
因為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恢複了一些秦製,設立相國及其副手左右丞相。
比如楚漢交鋒時的相國韓信,他的左右副手為右丞相曹參,左丞相陳涓,隨他一起進攻項羽。
到漢朝開國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蕭何正式成為漢朝建立之後的第一任相國,他的左右副手為左丞相樊會,右丞相尹恢。
後來還有呂產為相國,左右副手為左丞相審食其,右丞相陳平。
在蕭何與呂產之間,還有曹參、傅寬、樊會、周勃等人都擔任過相國,並且都配備了左右丞相等副手。
甚至不止左右兩個丞相,還有一個中丞相。因為蕭何就當過中丞相,因此漢初一度有一相國,左右中三個丞相的局麵。
地位上,皇帝最大,相國次之,再次為左右丞相。
所以在西漢初年,最後一任相國呂產死之前,相國相當於後來的丞相地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左右丞相就相當於副相,屬於相國的副手。
之後各諸侯王國亦設過相國及其副手丞相,等到漢文帝繼位之後,發布詔令,讓各諸侯國撤銷相國職務,並將丞相改稱為相。
在後世出土的漢朝金文中,國相一般稱為“相邦”,文獻記載作“相國”,當是後人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
也就是說,劉備是彷照西漢開國初年的諸侯王,設立了一個相國,左右中三個丞相。
在地位方麵,許靖的地位最高,糜竺次之,然後是相國丞相以及九卿。
但他們隻有超高地位而無實權。
實權方麵諸葛亮最高,法正、龐統、徐庶次之。
原本因賈詡獻計有功,劉備是打算任命他為左丞相的,但賈詡執意不肯,最終隻能為禦史大夫。
將軍方麵。
關羽地位最高,沉晨次之。
前後左右四個將軍,以前將軍最為尊貴,後將軍次之,然後是右將軍,最後是左將軍。
因漢朝以右為貴,所以左將軍本應該是地位最低的才是。
但架不住劉備當過左將軍啊。
再加上沉晨還有個太子太傅的文臣榮譽銜,有超高地位。
所以在排班上,沉晨如果在文臣列表裡,應排在許靖、糜竺之下,九卿之上,為秩中二千石。
如果在武將列表裡,僅僅排在關羽之下,位在馬超、張飛、黃射、趙雲、黃忠、魏延等人之上,乃是諸將之次,地位還是非常高。
而就在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剛剛打退了曹操,順勢進位漢中王的時候。
此時在陳都的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認為,曹操現在遠在關中,且曹軍大敗,士氣低落,應該趁機發起內亂。
於是他們聯絡南陽的沉晨,準備夜晚發動襲擊,殺死曹操安置在陳都看管劉協的萬潛、王選等人,與沉晨裡應外合,一舉消滅掉曹操布置在河南的兵馬,引劉備軍入陳都。
沉晨看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倒是知道這一幕,隻是他清楚吉本、耿紀等人有些想當然了。
因為曹操在陳都布置了重兵,在潁川汝南等地還有曹洪十萬人馬。
就算吉本他們成功了,沉晨立即出兵攻打潁川,短時間內也根本殺不到陳都去,到時候陳都的兵馬輕鬆可以將他們消滅掉。
所以沉晨馬上回信,希望他們能暫時不要輕舉妄動,即便要動手,也應該摸清楚具體狀況,比如曹軍在陳都的所有布置,殺了哪些人可以控製一些兵馬等等。
但吉本等人心意已決,執意要行動,不過好在聽勸,沒有立即貿然開始動手,而是配合沉晨布置在陳都的密探,開始探聽曹軍在陳都的情況。
根據他們的情報,曹軍在陳都有兩三萬人馬,統帥為典農中郎將嚴匡,為曹洪屬下,主要負責河南等地糧草,給曹洪運送糧食。
殺了嚴匡控製典農軍肯定是不行。
因為嚴匡每日都待在防備森嚴的軍營裡,他們基本沒有能力殺進去。
而實質控製陳都城防、皇宮宿衛以及各城門數千兵丁的人為曹操的魏王長史萬潛以及尚書王選。
曆史上是王必,但王必被沉晨斬殺,所以跟王必一樣早年為司空長史出身的萬潛,成為了目前陳都的實質控製人。
吉本他們認為,如果他們能夠迅速斬殺萬潛和王選,控製陳都皇宮宮門的話,就能抵禦嚴匡的進攻。
屆時曹洪得到消息,肯定會大驚失色,調兵回陳都平叛。
此時隻要沉晨大軍出動,立即奔襲陳都,必可將曹洪嚴匡等人一舉拿下。
隻是這個計劃......完全是個自殺計劃。
因為給沉晨的信中有說過,他們能夠調動的兵馬隻有家奴一千餘人而已,即便加上沉晨在陳都布置多年的密探、間諜,也不到兩千人。
靠著這點人,防禦兩三萬典農軍都夠嗆,更彆說曹洪主力大軍十萬。
汝南近而南陽遠,等沉晨趕到的時候,估計吉本他們屍體都涼了,根本不可能撐到南陽援軍的到來。
所以整個反叛密謀籌劃十分草率,吉本他們的力量也十分有限,完全翻不起什麼風浪。
但吉本等人回信說不畏死,願死明誌。
沉晨也隻能無奈希望他們的行動能夠更晚一些,等他準備充足了再動手。
沒辦法。
勸也勸過了。
勸不動能怎麼辦?
可這未嘗不是秦漢以來,義士們的魅力所在。
為了大義,有伍孚刺殺董卓。
有董承謀衣帶詔。
有伏皇後密圖刺殺曹操。
最後就是吉本、耿紀、韋晃、金禕等人願康慨赴死。
雖然沉晨知道他們的赴死毫無意義,但亦不能寒了義士之心,於是積極準備響應。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下半年秋九月,吉本見機會來了,因為再過數日,就是他們觀察到的嚴匡要運送大批糧草前往潁川前線的時候。
此時陳都較為空虛,隻有數千看管劉協的宮門宿衛、城門兵丁以及城外數千典農軍在,人手並不是很多。
因此吉本立即派人傳信給沉晨布置在陳都的探子,讓他們馬上給沉晨發消息準備動手。
沉晨得到消息,也立即回應,命令文聘為將,領五千人鎮守丹水,防止曹軍從武關進入南陽支援曹洪。又親領大軍,以甘寧、張繡、呂常為部將,儘起大軍五萬,北伐中原。
隻是誰也想不到。
曆史的車輪,再一次發生了改變。
原本這次叛亂僅僅隻是一次小規模騷亂,並未引起轟動。
但隨著沉晨出兵,性質就變了。
一夜之間,三方俱動,也為原本三方都因疫情而放下的謀劃,再次重新拾起。
從曆史上三國爭霸,最後以季漢滅東吳,與曹魏南北對立而結束。
史稱南北對峙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