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客氣的了。”
曹洪哼了聲把刀收了回來。
曆史上曹操晚年和劉備互罵的時候可比一口一個豎子厲害得多。
隻是曹洪想到昨天晚上王朗說可以說降沉晨,才抑製住衝動的脾氣,否則早就開始罵娘了。
倒是沉晨今年三十三歲,許是學儒有成,愈發沉穩,喜怒不形於色,即便曹洪出言不遜,他也隻是笑了笑沒有在意。
跟死人沒必要在意。
沉晨扭過頭看向那老者,問道:“這位莫非便是約我今日辯經的王祭酒?”
他此時還不是司徒,曆史上要到八年後,曹叡繼位,才代華歆為司徒,最終於太和二年,也就是九年後病逝。
根據珍貴史料記載,他死時七十有六,所以這個時候剛好六十七歲。
王朗雙手作揖,拱手一禮道:“東海王景興。”
“東海沉曉卿。”
沉晨回了一禮。
二人還是同鄉,都是東海人。
不過沉晨是東海襄賁縣,王朗是東海郯縣,兩縣是鄰縣,就是隔了一條沂水。
見禮之後,王朗起身肅然說道:“久聞沉仲子大名,今日有幸相會。然汝著經義,老朽有一些不明之處,還望解惑。”
“請。”
沉晨伸手示意。
王朗便道:“《諸子言》中徐子曾問沉子,高祖代秦,可為受命?你說是受命,民弗為使而歸漢,漢便是天命。”
“不錯。”
沉晨點點頭,這樣的正統之論本身就不需要辯說。
王朗就道:“既是如此,劉玄德又為何抗命而不尊詔邪?你又為何叛逆不道邪?幾番攻至天子都城,驚擾陛下,此非逆臣賊子乎?”
沉晨說道:“我奉詔討賊,又豈是不尊詔?難道陛下親筆血書的衣帶詔不尊,尊曹賊挾持天子寫的偽詔嗎?”
王朗向北方拱拱手道:“陛下在陳都,天子居此,便是以王命四方。既為詔令,便該受之。”
沉晨笑道:“夫桀、紂荒亂,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為君,湯、武為臣,莫非桀、紂之令,湯、武尊之,豈有商湯?高祖若受李斯趙高之令,如何有今漢?”
王朗說道:“魏王奉皇命以討四方,豈是一概論之?難道你覺得天子是桀、紂嗎?”
“非也,天子為君,曹操為文公惠王。”
沉晨說道:“昔年晉文公時,為稱霸天下,於城濮之戰擊敗了楚國。之後又請周襄王來,封其為侯伯。《春秋》說,周王巡狩河陽。但孔子曾經怒而抨擊晉文公,稱“諸侯無權召喚天子”,可見天子乃是晉文公脅迫所致。”
“秦惠王時,因在攻打蜀國與韓國之間猶豫,張儀就曾經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戰國時,天子威嚴就已經不複存在。雖是天命,然子曰無道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便是如此。”
“當年齊桓公夾輔周室,尊王襄夷,乃令楚成王向天子納貢,太公望兵至牧野而有成康。受命於天子,亦要上尊禮儀而不能逾矩。”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曹操背離了白馬之盟,擅自稱王。在內殘殺皇後、國舅、大臣。在外屠戮四方黎民、世家、諸侯。非桓公尊王,乃為文公惠王挾天子也。”
“我主劉玄德以仁義而行事,此為民心歸爾。外如桓公,奉衣帶詔討伐曹賊,本就是受命於天。豈能因曹賊假天行事而畏懼於曹賊乎?因而我們攻打天子都城,並非是驚擾陛下,而是救援陛下,以令天子歸於正統!”
一番言語,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王朗卻絲毫沒有反駁的意思,反而讚同地點點頭道:“嗯,既然如此,那劉備自立為王,又該如何解釋?且魏王所至之處,民心歸附,你說民心既天命,難道這不應該如高祖代秦,以得神器?”
他說話已經非常大膽,主要是如今劉協的用處已經越來越小。滿朝公卿都已經是魏臣而非漢臣,北方的百姓也都是魏國子民而非大漢子民,世家大族也擁戴曹魏而非劉漢。
特彆是劉備在南方打擊世家豪族,以至於北方世家豪族都紛紛向曹操靠攏,作為話語權掌控者,他們自然也早就已經不在乎漢天子的威嚴是否還存在。
因此王朗今日幾乎是當著兩軍將士們麵前說,曹操已經占據了整個北方,北方民心歸附,那麼他也應該代漢成為新的皇帝。
然而沉晨卻立馬回懟道:“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王朗問道:“何解?”
“唐、虞尚仁,天下之民從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
沉晨說道:“魏尚權,驅赤子於利刃之下,爭寸土於百戰之內。由士為諸侯,由諸侯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戰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王朗笑道:“劉玄德自言以仁義行事,此番不也自立為王,行刀兵爭寸土之間嗎?你說魏王取天下以民命,他又何嘗不是如此?”
“天命尚在漢而非歸魏,我主治下百姓衣食富足,人人安居樂業,豈非王道乎?”
沉晨反問道:“據我所知,如今曹魏治下百姓多有死傷,民間屯田十不留三,六七成收穀要交予魏國。又做士家製,征生人婦,士兵前線在打仗,妻卻已經被強配給他人,此等惡行,何稱有德之人?”
“額......”
王朗一時語塞,因為曹操確實乾了這事,屯田製到如今剝削已經愈發嚴重,以前是四六或者五五,現在都漲到七三了。還有人家前線士兵在打仗,後方媳婦就被配給他人,做得確實不地道。
沉晨又道:“我曾屢次入河南,所見所聞,一路沿途儘白骨森森。沃野千裡無有壯丁,官府強征百姓從軍,以致田地荒廢,饑餓橫行,聽聞去歲青州又有叛亂?”
“些許小患,豈能動搖國本?”
王朗擺擺手道:“那按照你的意思,如今天子失了民心,北方百姓儘已不做漢民,魏王代漢,便為天命。爾倒行逆施,便是逆天而為。說魏王以力假仁者霸,難道劉備沒有在假仁者篡國嗎?”
沉晨向北方拱手道:“陛下在一日,我主玄德公便會匡扶一日。假使曹操篡漢,奪取社稷神器,為天下蒼生,我主亦要從曹操手裡奪回來,這才是天命!”
“嗬嗬。”
王朗冷笑一聲道:“你張開百姓閉口天下,魏王已儘得北方,治下百姓何止千萬?若非你們負隅王命,魏王早已一統華夏,令百姓安居。”
沉晨亦是冷笑道:“你說你看過我的書,但我卻覺得你好像根本沒看過。你的嘴裡我隻聽到了為曹賊張目,告訴我既然曹操得了北方,我就應該臣服於他。卻沒有看到我在書中提的萬民百姓,也看不到我說過的曹操屠了多少城池。”
“既是為了天下,縱有死傷,亦是難免。”王朗沉聲道:“殺十萬能救千萬,這難道不是應該做的事情嗎?”
“但我卻並沒有看到曹操救了千萬!”
沉晨斬釘截鐵地說道:“北方的黎民百姓過的生活並不是自己耕田養活自己,而是被曹操屯田所奴役,被世家大族所奴役。我主在南方得稅十之有一,民得其九,百姓便會愈加富足,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然曹操在北方奴役百姓,田出十,曹操得有十之七八,世家更是得其八九,僅給操勞了一輩子的百姓一口吃食,勉強活著。這樣的生活又怎麼能算過得好?君不見自南北相持以來,多少北方百姓逃至南方,多少黎民隱遁山林,不願為魏民。歸根到底,王祭酒也是世家大族出身,治下奴役了不知道多少百姓,因曹操庇護了爾等,爾等才為其為爪牙,汝等犬儒,也配與我談萬民,也配與我談天下?”
這就是矛盾所在。
王朗自己就是東海王氏家族,有田有民有產業,屬於世家大族地主莊園的既得利益者,隱戶隱產能夠幫助他們得到大量的糧食和財產,他們自然不會站在百姓這一邊。
】
所以王朗不會來跟沉晨談百姓,隻會來跟他談關於漢朝是否受命於天,漢朝的氣數已儘,曹魏要代漢是否成為天命的問題。
而沉晨卻一直堅持得民心者才是天命,因此才一直強調劉備得民心而曹操的民心是強取來的。
世界雖然並非善惡對立,黑白之間總有那麼一道精致的灰。
但如果統治階級不能夠無限地向著正義靠攏,為百姓謀利的話,那麼黎民百姓就會一直受苦。
曹魏的統治崇尚權力以及法製,對於百姓屬於奴役政策,比如強征壯丁、遷民屯田、士家製度、生人婦等等,百姓受剝削和壓迫居多,往往活者就很艱難,更彆說什麼尊嚴。
而劉備治下屬於正常的王道政策,采取的募兵製,發軍餉,收十分之一的田稅,禁止世家大族對人口和田地形成壟斷,百姓更加富足。
當然。
這一切的前提是劉備集團的生產力大大增加,不然也很難養得起那麼龐大的軍隊。
但光是如此,雙方製度就已經產生了本質區彆。
曹魏建立之後,由於和世家聯合,所以得到世家的支持,世家掌握大量人口和土地,基層會被迫支持曹魏,從而讓曹操一直有強大的軍隊,可百姓會極度受苦。
蜀漢是以打壓世家為主,世家不會配合蜀漢,就得想辦法調高民眾的積極性,如此才能勉強維持,但至少百姓會過得好很多。
如果曹魏一統天下的話,就如同晉朝一樣,世家掌握話語權,整個天下的百姓都如牛馬一樣被奴役。
要是蜀漢一統天下,就如同後來的很多朝代剛剛開國時候,由於天下大亂破壞了原本的固有階級,土地重新得到分配,民眾的生活自然也會恢複。
哪怕之後再過個一兩百年,像明末一樣出現士紳集團取代世家大族集團,變成新的地主階級,那也比現有地主階級直接掌權強。
至少西晉就存在了五十多年,明朝還存在了二百多年呢。何況沉晨將來肯定會做出新的政策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蜀漢現在在做的就是如我軍一樣,維護的百姓利益。
而曹魏維護的是世家利益,那麼雙方衝突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