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平靜無波地又過了兩天。
八月底的陽光越發熾烈,萬物蓬勃生長。
謝廣福的生活節奏暫時固定了下來,上午必定要去後山窯洞轉上一圈,查看姚大姚二燒炭的進度和謝鐵匠準備煉鐵的進展。
下午則雷打不動地回到自家菜園子,挽起袖子,揮舞著鋤頭,一心一意地開墾菜園子。
田裡的活計,他倒是不太著急,心裡盤算著等謝鐵匠那邊順利打出第一批農具,他家就能“順理成章”地開始使用那些更高效、更省力的現代改良工具了。
謝鋒則依舊每天帶著以謝長河為首的幾名得力漢子,往返於桃溪村,進行土地測量的收尾工作。
兩個村的漢子們在一起勞作,彼此也漸漸熟絡起來,已經互相能喊得出名字了。
這天下午,謝廣福剛把菜園最後一塊板結的土疙瘩敲碎、耙平,累得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把汗。
李月蘭正抱著一捆乾透的蘆葦走過來,均勻地鋪在翻好的土地上,這是她琢磨出來的土辦法,準備點火燒荒。
一把火下去,既能燒死地裡的蟲卵和雜草種子,燒出來的草木灰還是極好的鉀肥,能肥地。
就在這時,謝裡正臉上帶著笑眯眯的表情,背著手踱步過來了。他今天看起來心情格外好,紅光滿麵的。
“廣福,月蘭,忙著呢?”謝裡正笑嗬嗬地打招呼。
“裡正叔,您怎麼來了?”李月蘭放下蘆葦,拍了拍手上的灰。
謝廣福也停下手中的活計:“裡正叔,有事?”
“好事,好事!”
謝裡正從懷裡掏出一個小巧卻沉甸甸的粗布錢袋,在手裡掂了掂,發出嘩啦啦的悅耳聲響,那是銅錢碰撞的聲音!
“咱們村頭一批出工漢子的工錢,標準定下來了,也發下來了!我特意給你們送過來!”
這話立刻吸引了全家人的注意,連在窩棚裡看書的謝文和正在整理野菜的謝秋芝都好奇地跑來看熱鬨。
謝裡正清了清嗓子,說道:“我跟幾位族老商量定了,眼下咱們村公賬艱難,工錢不能定太高,但也絕不能虧了出力的人。暫定壯勞力出工,一天三十文錢,跟縣裡碼頭扛大包的苦力一個價!婦女出力,一天二十文。另外呢,考慮到有些活需要人牽頭負責,格外操心,還設了個‘牽頭費’,誰帶隊,每日再多加十文錢!”
他看向謝廣福,語氣充滿了肯定:“廣福啊,你和鋒哥兒,你們爺倆這段時間為村裡做的事,大家都看在眼裡。無論是量地分田,還是搗鼓窯洞,都是挑頭扛大梁的!按理說,這牽頭獎金,一天多加三十文都不多!工錢翻倍也是該當的!”
他話鋒一轉,帶上些歉意:“可是……唉,村裡公賬實在是捉襟見肘,賣宅基地那點銀子,要應付的地方太多。族老們商量來商量去,最後隻能定下,這牽頭獎金,一天暫加二十文。你們爺倆彆嫌少。”
說著,他解開錢袋,開始數出銅錢:“廣福你這些天,去桃溪村量地算全天工,村裡規劃、窯洞指導也算牽頭……鋒哥兒帶隊量地也是全天加工頭……我算算啊……加起來,你們爺倆一共是一千六百文!”
一千六百文!雖然還沒到一兩銀子,在這裡兩千二百文才算得上一兩銀子,但在這剛剛起步、一窮二白的桃源村,這絕對是一筆巨款了!是全村所有出工漢子裡掙得最多的!
謝裡正將一串串用麻繩穿好的銅錢,足足十六串,每串一百文,鄭重地交到謝廣福手裡。
沉甸甸的銅錢入手,冰涼的觸感和那份重量,讓謝廣福和李月蘭心裡都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
這是他們來到這裡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筆光明正大、靠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掙來的收入!意義非凡!
“謝謝裡正叔!”謝廣福聲音有些啞,這份認可和實實在在的報酬,讓他覺得挺欣慰的。
“多謝裡正叔!”李月蘭也喜笑顏開,心裡已經開始盤算有了明麵上的銀子,那他們暗地裡就能多花出去多少倍才不會太誇張。
謝裡正擺擺手,臉上笑容更盛,他又從自己另一個口袋裡,摸出一小串銅錢,正好一百文,塞給謝廣福:“還有這個,你也拿著。”
“這又是?”謝廣福疑惑。
“上回,你們去城裡,不光取回了全村人的照身帖,還幫我家捎回了鹽。大虎這小子賣了鹽,零零碎碎也掙了兩百多個銅板呢!”
謝裡正解釋道,“當初就說好了,不能讓你們白跑腿,這一百文是答應你們的跑腿費,一直沒得空給你們,今天一並給了。”
謝廣福連忙推拒:“裡正叔,這跑腿費就算了。照身帖是大家的事,順帶手的事。鹽更是您自家出錢買的,我們就是捎個東西,哪能再要錢。”
謝裡正卻不由分說,硬是把錢塞進他手裡,語氣誠懇又帶著點不容拒絕:
“廣福,你就收下吧!一碼歸一碼!這跑腿費是該給的。往後……村裡要麻煩你的事情還多著呢!你這要是不收,我這張老臉,以後都不好意思再開口麻煩你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謝廣福隻好笑著將這一百文也收下了:
“那……我就厚著臉皮收下了。以後裡正叔有啥事,儘管吩咐就是。”
“哎!這就對了!”謝裡正心願達成,笑得見牙不見眼,又閒聊了兩句,才心滿意足地背著手走了。
李月蘭拿起一串銅錢,仔細摩挲著,臉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真好!這可是咱們家自己掙來的!意義不同,下回……下回咱們就去趟雲槐縣!把菜種“買”回來!”
謝鋒從桃溪村回來的時候,帶回了最新的進展:
“爹,娘,明早就是量地的最後收尾階段了,所有的地塊都測量完畢,數據也都核對記錄好了,就剩下最後和趙老七那邊做一次總的交接確認。”
謝廣福聞言點頭:“好。明早我跟你一起過去一趟,把這最後一道工序做完,做個正式交接。之後咱就不用去了,我得去窯洞那邊盯著。算算日子,姚大姚二燒的那第一窯木炭,明天下午差不多該到開窯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