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悄然流逝。孩子們逐漸長大,各自擁有了精彩的人生。
長子司徒瑾明:明鏡高懸,刑獄青天
司徒瑾明完美繼承了其父的剛毅與睿智,卻並未選擇戎馬生涯,而是對律法刑名產生了濃厚興趣。他二十歲入大理寺為評事,從底層做起。
一次,都城發生一樁離奇命案,富商張百萬深夜死於書房,現場門窗緊鎖,財物無損,看似自戕,卻疑點重重。
前任官員草草結案,家屬含冤莫白。
司徒瑾明調任後重新審理,他並未急於下定論,而是帶著仵作反複勘驗現場。
“母親曾言,屍體會說話。”他在書房內,指著地麵一處極淡的、不同於書房熏香的奇異香氣殘留,對副手冷靜分析。
“此香名‘夢陀羅’,產自南疆,有致幻之效。張百萬並非自儘,而是被人用此香迷暈後,偽造現場。”
他順藤摸瓜,頂著壓力,甚至不惜與某些權貴背景的嫌疑人正麵交鋒。
最終,他設計引蛇出洞,讓真正的凶手——張百萬那位看似懦弱、實則覬覦家產已久的侄子在公堂上原形畢露。
案件水落石出,冤情得雪,都城震動。
慶功宴上,司徒瑾明回到安王府,與父母對飲。司徒睿看著兒子,眼中是毫不掩飾的讚賞:“明兒,此案你處理得極好,不枉費你多年鑽研律法,體察民情。”
陸晚緹則為兒子布菜,柔聲道:“明兒,丈量世間公道,娘很欣慰。隻是……剛極易折,也要懂得保全自己。”
司徒瑾明恭敬回道:“父親教誨,孩兒銘記。母親放心,兒子心中有尺,行事有度,既不會辜負這身官袍,也不會讓小人鑽了空子。”
他最終憑借累累功績與剛正不阿的聲名,官至大理寺卿,成為百姓口中能斷陰陽、明察秋毫的“司徒青天”。
次子司徒瑾安:仁心仁術,譽滿天下
司徒瑾安則走上了與兄長截然不同的道路。他自幼便泡在藥王穀,跟在師祖墨千塵和母親陸晚緹身邊,對醫藥有著超乎常人的天賦與熱忱。
年僅十八,他便開始遊曆天下,足跡遍布北狄乃至周邊列國。
某年,江南爆發時疫,病情凶猛,當地大夫束手無策。司徒瑾安恰在附近,聞訊後立即前往。
他不顧被傳染的風險,深入疫區,仔細研究病症,發現此次時疫與古籍記載略有不同,需調整藥方。
他日夜不休,親自熬藥、施針,甚至將母親給他的保命丹藥融於大鍋藥中,分給重症病患。
一位被救活的老者拉著他的手泣不成聲:“小神醫……您真是活菩薩啊。”
疫情控製住後,他並未居功,而是將改良後的藥方廣為傳播,並撰寫了詳細的防治手冊。
消息傳回都城,陸晚緹看著兒子寄回的家書和藥方,對司徒睿感歎:“安兒這方子,用藥之精妙,考慮之周全,已在我之上了。”
司徒睿攬著她的肩,笑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好事。他能將藥王穀的醫術用於救濟蒼生,不負你與墨穀主的期望。”
司徒瑾安因其高超的醫術、崇高的醫德和無數活人性命的功績,被世人尊稱為“小神醫”。
聲名之盛,甚至超越了其母當年的“神醫”之稱。
女兒司徒瑾瑜:不讓須眉,宦海揚帆
司徒瑾瑜則展現了與兩位兄長不同的風采。她聰慧果敢,博覽群書,尤善策論,對朝政民生有著獨到的見解。
她不願如尋常貴女般困於後宅方寸之間,便向父親表明心跡。
司徒睿雖感意外,卻並未反對,隻問:“瑜兒,仕途艱難,尤對女子而言,你可想清楚了?”
司徒瑾瑜目光堅定:“父親,女兒清楚。女兒不願一生碌碌,願以所學,為百姓,為北狄,儘一份心力。女兒相信,能力不應因性彆而設限。”
司徒睿欣慰點頭,將一篇女兒所作的關於整頓吏治、鼓勵農桑的策論呈給了皇帝。
皇帝宇文景淵閱後大為驚歎,力排眾議,特準司徒瑾瑜參加遴選,她憑借真才實學脫穎而出,被授予官職,成為了北狄國曆史上首位具有實權的女官。
她上任後,主管禮製教化,並非墨守成規,而是大膽革新。
她推動修繕各地學堂,鼓勵女子識字明理;
簡化繁瑣禮儀,倡導節儉務實之風。雖初期遭遇不少阻力與非議,但她總能以理服人,以出色的政績回應一切質疑。
一次家宴上,司徒瑾瑜與父兄討論政事,侃侃而談,邏輯清晰,見解深刻。
司徒瑾明笑道:“小妹這番見解,令為兄也受益匪淺。”
司徒瑾安則打趣道:“看來我們家的‘女諸葛’,是要在朝堂上大展宏圖了。”
陸晚緹看著自信飛揚的女兒,眼中滿是驕傲。她知道,她的瑜兒,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開辟一片屬於她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