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貴帶著程風爬上了半山的一外平台,從平台延伸到山腳的木質滑道已經鋪設完成,平台上有幾處小屋,小屋前有幾位老者正在那裡商量事情。見劉大貴爬上山來,幾名老頭趕緊上前行禮:“大掌櫃好。”
劉大貴也笑眯眯的招呼:“幾位大師傅好,今天小東家過來看望大家,大家來見見咱們的小東家。”
程風也笑容可掬的揮手:“爺爺們好。”
幾個老頭趕緊彎腰行禮:“小老兒等見過小東家。”
劉大貴介紹:“少爺,這幾位是咱們請的當地的老窯工,在這片山采礦多年,經驗豐富,地勢也熟悉。”
大少麵帶微笑抬抬手指著那平台前的大洞小眼問:“幾位爺爺能和我說說這裡的情況嗎?”
幾個老頭互相看了看,推舉了一人出了答話:“小東家,這裡以前有不少的人私挖鐵礦,所以才會有這大大小小的礦洞,不過都不深,最深的也隻有十丈不到。”
聽老頭這麼一說,大少陷入了沉思,記得有記載說這鐵山是座露天鐵礦,所以後世的鐵山鎮早就沒有了這座鐵山,這裡隻剩下一個大深坑而已。既然是露天鐵礦,那為什麼要打洞呢?
老頭見自己說話之後,小東家竟然沉默不語,不知道哪一句說錯了,有些忐忑不安。
“少爺怎麼啦?”見大少忽然不說話了,劉大貴奇怪的問。
程風抬起頭來問老頭:“爺爺貴姓?”
老頭心裡忐忑不安,默默低頭回答:“累小東家問,小老兒免貴姓金”。
大少點點頭:“金爺爺,我有個疑問,記得書上有記載,這是座露天的鐵礦山,礦石位置並不深,你們為什麼要打洞?直接挖開地麵的土石不好嗎?”
聽見是這個問題,金老頭心裡稍安:“小東家有所不知,這裡是偷摸挖的,誰敢把地皮兒挖開,被官府知道了是要殺頭的。
老百姓隻敢開個小洞,這樣不顯眼,隻偷摸的挖一些回去打柴刀菜刀鋤頭等農具,這裡的洞能挖這麼深,都是很多的人挖了上百年才形成的,像東邊的礦場就是挖開了土皮采的”。
原來如此,大少明白了。難怪洞口都這麼矮小,原來這些都是盜挖的礦洞。
可是覺得有些奇怪,這邊是偷挖,產量小能理解。可東邊既然是采用露天開采的方式,那怎麼一年隻能煉出兩三萬斤鐵來,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改天是得親自去看看是怎麼回事。
大少問:“那金爺爺現在準備怎麼挖?還是打洞嗎?”
“那倒不是,俺們現在又不是偷偷摸摸的挖,自然沒必要去開洞。也是要挖開露天采的,小老兒幾個剛才商量的是在哪裡建爐好。”
“建爐,煉鐵用的?你們準備建什麼樣的爐?一爐能煉多少鐵?”
“小東家請看。”金老頭拿根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座爐子的草圖:“俺們準備建一座這樣的爐,如果營造得好,一爐能出鐵近百斤。”
“一爐近百斤?這麼少嗎?爺爺您莫不是在說笑話逗我?”大少有些不敢相信,這是鐵廠還是家庭小作坊?就這產量,我還好意思說我家有礦?
“小東家,這算高的了,一天要燒數百斤木炭煉一天才能得到。”金老頭表示這算產量高的了。
“為什麼不用石炭煉鐵,要用木炭來煉?”大少cpu比較小,隻是塊286的,一時反應不過來。
“小東家有所不知,用石炭煉鐵倒是要快些,隻是那鐵煉出來後沒法用,鐵料脆得很,不易煉成鋼。木炭煉出來的就好很多,再煉成鋼也容易些。”
大少回頭看看周邊那些光禿禿的山,無奈的直搖頭,為了煉個鐵,還得先燒木炭,把整個山頭都搞得空蕩蕩的,這代價太大了些。
也難怪一般人家讓他私開鐵礦他也乾不了,隻木炭這一頂一般人家就沒法解決。
“那有什麼,石炭煉鐵不就是含硫量高嘛?多大點事。算了,金爺爺可知道東邊的鐵廠一天能出多少鐵?”
金老頭掰著手指頭算了算:“應該是差不多吧,他們那邊兒人手多,爐也多些,一天能有五六百斤的樣子。”
這產量讓大少呆滯了老半天,cpu都差一點冒煙,記憶裡總算是讀到了一點有用的信息。
這時候的煉鐵爐啊,不像後世的高爐那樣可以不停的往裡添料。
這時的煉鐵爐還是像燒石灰那樣,要把爐清空再把料填進去,然後點火煉鐵。
這一過程會很長,往往煉一爐鐵,從準備到成鐵要好幾天的時間。
再加上這時候的煉鐵廠都是采礦煉鐵一條龍,全是一群人在乾。所以往往要五六天才能煉那麼一爐。
看著練一天能得幾百斤鐵,實際上一個月下來能有個幾千斤就不錯了。
根據明朝崇禎年間的記載,整個北京地區包括唐山,遵化,遷西,遷安等地,一年的鐵產量才七十萬斤。
崇禎十二年時,因為戰爭需要大量的鐵,官府增加了鐵的生產力度。
可就算是在戰爭的刺激下,鐵產量大大增加,南方最大的官辦鐵廠,唐王山鐵場,五六千人的大鐵廠,差一點把鄂州方圓數百裡的樹都燒光,一天的鐵產量也才三千六百斤,最高峰時也就六千斤,這都能被記載在史書裡大吹特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想起這些讓人傷心的數據,大少爺就釋然了。那毛文龍私開鐵礦,又怕彆人彈劾他圖謀不軌。本來就不敢大張旗鼓,一年能有三萬斤生鐵,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大少清了下內存,搖搖頭說道:“你們也彆建什麼煉鐵爐了,我們不在這裡煉鐵,你們隻管上人手,把鐵礦挖出來運到碼頭去就行了。不用煉鐵,隻管挖礦,一天能挖多少礦石?”
幾個老頭聽說不在這裡煉鐵,隻需要挖礦,眼睛裡的亮光變得灰暗了下來,覺得自己應該沒有什麼用武之地了。
一老頭說道:“小東家,咱們這裡麵不像東邊的山勢比較緩,咱們這邊的山比較陡峭,不合適大麵積的露天開采如果盲目的增加人手挖掘,小老兒擔心山體會坍塌。”
大少指著不遠處的大洞小眼問:“你們是準備在這個位置開采嗎?”
幾個老頭點頭:“是的小東家,這個位置相對地勢要緩一些,開采起來也容易一點。”
大少抬頭,指著山頂問:“這鐵山從頭到腳全是鐵礦,咱們為什麼不從山頂上往下開采,一層一層的往下挖,越挖越矮,那也就不會坍塌了。”
幾個老頭聽大少這麼一說,有些麵麵相覷,金老頭無奈,隻得解釋:“小東家,咱們不能從山頭往下開,這樣會影響到東邊毛大帥的鐵場,毛大帥肯定不會同意的,這惱了毛大帥,咱們估計都要吃瓜落。”
聽幾個老頭子說是怕毛大帥反對,程風笑了:“幾位爺爺不用擔心,東邊的礦場我跟毛大帥都是談好了的,很快就是咱們的了。
以後那邊也不煉鐵了,兩處合成一處,就從山頂往下,隻管挖礦就是。”
又指著遠處的碼頭工地:“從這山到海邊碼頭場地,一直是下坡,你們隻需要用木板來做一個大槽子,從山頂連到下麵碼頭上去。
開采到的礦石直接就倒進木槽裡,讓鐵礦石自己滑落到山下去。
這樣都不用你們運輸,開采速度應該就快了。我要求也不高,你們隻需要一天挖個幾千上萬斤的鐵礦石出來就行了。”
金老頭很無奈,隻得歎息一聲說道:“如果照著東家的這種說法來開采,一天上萬斤鐵礦石不敢說,三五千斤鐵礦石應該還是采得出來的。隻是在煉鐵的事?”
“煉鐵的事另有安排,爺爺們就不用操心了,你們隻負責組織好人手,多把鐵礦石采出來就行。”
接著又被劉大貴說了道:“這裡的夥食一定要保證,一天吃三頓,飯必須保證隨便吃,一定要能吃飽,每天都要有油水,油鹽要管夠,萬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乾活。”
聽見程風特意關照夥食的事,金老頭好心的提醒:“小東家真是心善,隻是小老兒有些擔心,如果飯食太好的話,會不會成本太高,東家虧本?”
程風微微一笑,對這老頭的人品大為讚賞:“金爺爺隻管放心,隻有讓你們吃飽了,吃好了,你們才有力氣多開采礦石,我要的隻是礦石,隻要每天能多挖出一些礦石來,其它成本不計的。”
從山上下來,劉大貴有些好奇的問程風:“少爺,咱們為什麼不就地煉成鐵,隻把鐵運走不更方便一些嗎?這樣直接運礦石是不是運輸成本太高不劃算啊。”
程風歎了口氣:“我也想在這裡煉鐵,可是不行啊,不隻是他們的煉鐵技術太落後,我看不上。
我要的煉鐵爐是可以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間斷煉鐵的高爐和配套的煉鋼爐,還有焦化爐等,配套設施太多了。
都建在這裡不放心,誰也不知道建奴何時會打過來,可不能便宜了那些野人。
而且我們隻要礦石,開采的速度會快很多,這礦能挖多快就挖多快。我現在還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必要在這裡同建奴死磕。”
“少爺是說建奴還會來搶這裡?”劉大貴有些心驚。
大少很肯定的點頭:“肯定會,早則一兩年,晚則三四年。必然會來,咱們費了老勁建的煉鐵爐,萬一被他們砸了真的可惜了。
而且我們還需要煉鐵後產生的爐渣來鋪路。在這裡煉鐵我們沒法把爐渣也運走。走吧,咱們去看看碼頭修建的怎樣了,還有那座鋼化工坊也看看。”
劉大貴帶著幾人來到碼頭前的場地,這場地早已經平整完畢,地麵夯得很實在,在場地的西邊有一處小廠房,裡麵的一座饅頭窟早就建好,隻等冬季來臨時使用。
劉大貴站在饅頭窯前問:“少爺,在這裡鋼化的琉璃真的比在山東鋼化的好嗎?這是何道理?”
“這裡的道理深了,鋼化琉璃就是要有巨大的溫暖差。咱們山東到冬季最冷也就零下一二十度的樣子,可這裡不同,這裡冬季能到零下四五十度,就這二三十度的溫差,就能讓琉璃板的硬度差強上好幾個硬度值。”
雖然劉大貴也聽不懂是啥意思,但不影響他的理解,就是在這裡加工的鋼化琉璃比山東加工的更好。
走出琉璃工坊,在碼頭上視察了碼頭建設的進度,劉大貴介紹說這碼頭的主體建設基本完成,現在正在清理航道,估計到八月底能全部完工,等清理完成後五千料的大海船都進得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離開莊園回到鐵山鎮的第三天,李掌櫃才交接完成毛大帥私人鐵礦的代理手續。這讓程風徹底放下心來,隻讓李掌櫃安排那些鐵礦上的工人全部停止煉鐵,集中所有人手開采礦石。
七月底,出去招人的船隻陸陸續續的返回彙報,各大小頭領各顯神通,招來各種匠人四百多戶,能寫會算的九十二戶,一百八十二人。
其中還有四十一位童生,十六位秀才,能寫會算的女子,七十位,乾過掌櫃賬房的五十五人。
這些工匠中人數最多的是泥瓦匠,其次是木匠與石匠。較少的是銅匠與皮匠。還十九戶鐵匠,這年頭能有鐵匠沒被邊軍抓了勞役,也算是運氣比較好的了。
最讓大少感興趣是這些工匠中竟然有兩戶是做水晶鏡的匠人,這讓大少有些慶幸自己運氣好。有這兩戶匠人,自己望遠鏡的性能又上了一層樓。
更讓大少直呼老天爺保佑的是,還有五家是玩玉石雕刻的高檔匠人,大少爺原以為像玩玉石雕刻的這種工匠,一般的主人家都不會把他們放棄,就算逃難都會帶著一起逃。
畢竟這樣的工匠比較難得,從來就沒有想過能在流民裡找到這樣的匠人。
找到這五戶匠人的小頭領還專程跑過來問,這做玉石的工匠要不要?大少怎麼可能會說不要啊?趕緊招呼:要,五家全要,一個都不能少,馬上接到鐵山鎮來。
回頭又一想,隻接五戶也不行,不放心啊。於是直接讓大家去接所有的工匠,彆的先不管,先把這裡的匠人和識字的全部接走,新招的護衛及家屬回頭再來接。
於是田思勝,朱春良等帶著人開始四麵八方的去接這些工匠和家人。
八月初三,大少在皮島拜彆了毛文龍,準備返回山東,並承諾很快就會再來,到時候會給東江鎮帶一些糧食過來。
八月初六,大少組織人手把那些讀書識字人家和那些銅匠,鐵匠,皮匠,玉石匠,水晶鏡匠人全部跟隨自己上了大福船,這些人需要帶回山東去進行培訓和工作。
其他的工匠要到白翎島上去參加島嶼建設。
離開鐵山鎮,朱春良帶著船隊沿朝鮮半島海岸線直奔白翎島,大少的大福船分道揚鑣航向正南,直接穿過黃海海域,隻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路上也沒有遇見巡邏的船,順風順水的回到了成山頭。
這一次回來,程風高興極了,自己不但招來了一堆的文化人,還招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玉石匠人和水晶匠人。
大少高高興興的帶著這些寶貝們下了船,把那些讀書的人交給學校去安排培訓新文字教學。
把那鐵匠交給羅三,銅匠,玉石水晶匠全部交給劉老實,十一戶皮匠交給程大龍,大少要建自己的皮革廠,以後的皮帶,皮包,皮鞋可全靠他們了。
田思勝也不敢耽擱,在碼頭上裝上了運往東江鎮的糧食和各種需要銷售的物資,匆匆忙忙的回白翎島彙合船隊再次去東江鎮接人,畢竟現在白翎島上的護衛力量實在太薄弱,不抓緊點時間總感到心裡不踏實。
大少本想開開心心的在家休息一天,可惜這裡的事情太多,他壓根沒有休息的時間,因為地裡的馬鈴薯已經全部枯萎了,村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大少剛下自船沒有多久,才把工匠的分配方案安排下去,村民就找上來詢問。好在,馬鈴薯地離碼頭並不遠,也在海邊上。
大少隻好勉為其難的去看了一下,那馬鈴薯秧已經完全枯萎,除了馬鈴薯蛋蛋卻還在土裡沒有被挖出來。
大少隻能讓村民們安排工具,大稱,準備第二天開挖,並核實畝產的重量。
又是一年八月八,全堡凡是有是地位的人都來了,大家都想看看這,馬鈴薯的產量到底是多少?
當初在這裡建實驗田的時候,大少就是有意意一畝一塊一畝塊,全是方塊地所以根本不用丈量,一塊地就是一畝。
大少先讓人把那些成熟的馬鈴薯種子從那枯萎的枝葉上收集起來。總共隻兩畝地的莊稼,過來幫忙乾活的人又很多,四五人一籠,不到一盞茶的時間,就收集到種子四五斤的樣子。
種子收集好在大家的一個見證下,已經在地裡休眠了好多天的馬鈴薯,被一蓬一蓬的挖了出來。
沙土地加複合肥料種馬鈴薯,本來就是天作之合。一秼株的馬鈴薯從地上挖出來單獨過秤,單株的產量把大家都震驚了。
一株馬鈴薯少的能產出五六斤,多的能有七八斤,一畝地竟然高達三千多斤,這產量實在是太嚇人了。總共兩畝馬鈴薯地,就收獲差不多有七千斤。
人多莊稼少,總共兩畝地的馬鈴薯,不到兩盞茶的時間,就被清理了出來。
看著那一筐一筐的馬鈴薯,大少的心也放了下來,產量雖然不是特彆的高,但這是明朝,這已經很恐怖了。
大少很高興,小手一揮:“大家幫幫忙,把這馬鈴薯個大的全部選出來,最少要雞蛋大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