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裡,剛才還因“超級外掛”而興奮的氣氛,瞬間被一個個現實的問題拉回了思緒。
幾十位來自各個領域的頂尖大腦,你一言我一語,將月球建采礦場的難度係數,活生生剖析了出來。
羅瑞祥抬手,虛按了一下,喧鬨的會議室立刻安靜下來。
“問題多,是好事,說明我們考慮得周全。今天我們就在這裡,集思廣益,把這些問題,一個個地擺平。我們先從最核心的開始,施工和維護。”
一位頭發花白的航天工程師立刻開口:
“派人去是風險最高的選擇,訓練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需要數年時間,而且一次發射能送上去的人數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大規模施工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我們這次的行動,要求保密,任何載人航天發射,都不可能瞞過全世界的眼睛。”
“確實如此!”
張獻忠上將沉聲說道:“與其派我們寶貴的航天員去乾建築工人的活,不如換個思路。
我們能不能造一批高度智能化的工程機器人,把它們複製過去?”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在場大部分人的讚同。
一名來自國都科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的專家補充道:
“完全可行!我們可以設計一種多功能工程機器人,來適應月球的地形,在配備多種機械臂,
進行切割、焊接、抓取、組裝等精密操作。再集成高精度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模塊,讓它們可以自主協同作業,甚至進行簡單的設備故障診斷和維修。
地麵人員隻需要通過深空網絡下達宏觀指令,剩下的交給機器人集群自己完成。”
“能源問題怎麼解決?”
張雲峰提出了下一個關鍵點。
“如果單純依靠太陽能,無法保證礦場和機器人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運轉。”
“核能。”
一位來自核工業集團的總工程師毫不猶豫地給出了答案。
“我們可以設計一種小型的模塊化核裂變反應堆,也就是俗稱的核電池。
它們體積小,能量密度高,輸出功率穩定,一個模塊就能支持基地數年的能源消耗。
而且最關鍵的是……”
他頓了頓,看了一眼秦浩,眼神裡閃著異樣的光芒:
“我們隻需要造出一個原型機,在進行係統優化一番,之後小秦同誌就能把它和足夠用幾十年的燃料,一次性地放到月球上去。”
“嘶……!”
會議室裡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
直接把核反應堆“閃現”到月球上?
這操作太野蠻。
“好!能源問題,就這麼定了!”
羅瑞祥一錘定音,然後看向下一位專家,“材料呢?月球表麵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的極端溫差,還有無處不在的宇宙輻射和微型隕石撞擊,我們的基地用什麼來造?”
一位材料學專家站了起來,他的臉上帶著一絲自信的微笑:
“之前的星隕合金在經過係統優化,又讓我們重新設計了一番後,它的性能又提升了幾個檔次,結構強度和抗衝擊能力是以前的十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它內部的多層結構,對高能粒子輻射有極佳的屏蔽效果,導熱率又極低,是目前最適合的建造材料。”
張獻忠聽得兩眼放光,忍不住插話道:“這玩意兒要是用在我們的戰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