淆城鞏鎮的勝利,如同在華北沉悶的戰局中投下了一顆石子,激起了短暫的漣漪。
衛立煌、孫連仲部在完成對潰敵的有限追擊後,並未停留在淆城鞏鎮一線。
而是迅速前出,將防線向北推進,試圖往前利用大城市和既設工事,構建一道新的、更穩固的防線。
淆城鞏鎮,則從九死一生的最前沿,變成了這條新防線側後方的重要支撐點和交通樞紐。
池越和秦曄的殘部,獲得了極其寶貴的喘息之機。
血戰餘波尚未平息,將士們的傷口還未愈合。
然而,這短暫的平靜,卻被一聲來自東方的驚雷徹底粉碎。
八月中旬,淞滬會戰爆發!
上海,這座遠東最大的都市,瞬間變成了新的、更加慘烈的血肉磨盤。
金陵政府決心在上海開辟第二戰場,傾國之力,與敵鏖戰於東南。
他們試圖將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為由東向西,利用江南水網地形遲滯日軍,並爭取國際乾涉。
戰略重心的急劇南移,意味著華北戰場瞬間被置於次要,甚至是被暫時犧牲的位置。
原本計劃經徐州、鄭州北上,增援華北戰場的最精銳的中央軍德械師如第36師、87師、88師),
以及在後方整補的諸多部隊,全部被緊急調往淞滬戰場。
通往華北的鐵路線和公路上,原本北上的軍列和車隊紛紛掉頭向東。
華北戰場上苦苦支撐的將士們,眼睜睜地看著最大的希望
——那些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生力軍,消失在了相反的方向。
包括承諾給的補充兵員、重炮以及至關重要的彈藥和醫療物資,一切都變得遙遙無期。
華北的戰局,因淞滬會戰的爆發,陷入了一種更複雜的困境。
與此同時,日軍大本營為儘快解決華北戰事以抽調兵力支援上海,向華北大規模增兵。
新的精銳師團、航空兵聯隊和重炮旅團被加強給華北方麵軍。
剛剛經曆挫敗的日軍華北方麵軍,如同被打了一劑強心針,立刻重新發動了更加猛烈的攻勢。
天空再次被日軍的機群遮蔽。
炮彈又一次落在剛剛修複的陣地上。
華北再度告急!
剛剛因為淆城鞏鎮堅守和援軍反攻而稍有緩和的華北局勢,瞬間再度急轉直下,變得搖搖欲墜。
衛立煌、孫連仲等部構建的防線,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局勢比之前更加絕望。
援軍無望,日軍更強。
正麵防線承受著巨大壓力,而後方則麵臨著資源枯竭的危機。
原本指望的生力軍援兵化為泡影。
日軍為了應對上海方麵驟增的壓力,並試圖儘快解決華北後患,對河北、山西的進攻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凶猛。
而池越和秦曄接到了來自第一戰區和武漢大本營的聯合命令:
“嘉獎你部卓著戰功。準予你部就地休整補充,征募兵員,負責淆城鞏鎮一線防禦事宜。”
這道命令背後,既有對他們功績的認可,也有一絲將其視為“消耗品”繼續釘在前線的冷酷。